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

课改论文
首页 > 教师 > 教学一线/2006-03-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01年秋季,教育部下发实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称《课程标准》),同时,根据《课程标准》精神编写的实验教材,也于2001年9月在全国38个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始实验。新的《课程标准》,集中体现了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学习之后令人耳目一新。当前,深入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更新观念,确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是摆在各级教研人员、中小学校长及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作为一名教研人员,愿就自己学习的认识和体会与同行交流。

  一、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新《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宗旨,以突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重点,培养自学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研究分析的能力、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全面发展。确定这样的目标,正是我国基础教育承担着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历史重任的具体落实,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自觉地去实现这一目标,而不应偏离这一目标。
  新《课程标准》既是立当前,又着眼未来。它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而且具有开创性、前瞻性,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实质。在教学理念上突出了课程在育人过程中的发展功能,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特别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就现阶段以及未来几十年内,我国公民应具备的语文综合素养大体包括: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语文实践能力三大部分。并对这三部分内容阐述得很详细,每个年段应具备的语文素养都包括其中,不仅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单项素养,而且也包括在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尤其强调要营造大语文教育的氛围,培养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灵活运用各种语文知识的能力。

  二、新《课程标准》和新的课程体系的特色。开放性和创新性是新《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的两大鲜明特色。新《课程标准》无论是“前言”部分,还是“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部分,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这个问题,强调要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构建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大语文教育体系。具体说,就是要积极探索和建立课堂教学、语文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课内外联系,校内外相沟通,学科间相融合的语文教育新体系,形成学生能在更大范围内学语文、用语文的良好氛围。

  三、课程管理的新体制。新《课程标准》提出中小学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体制,地方和学校不仅有实施课程的权利,也有开发课程的权利。据参与起草新《课程标准》的专家介绍,各级的比例大体是:国家课程占70%;地方课程占20%;学校课程占10%。《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写道: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既要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同时又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四、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新的课程目标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大部分。
  总目标也就是九年要完成终极目标,一共有10条;阶段目标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这样做有利于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新的课程目标涵盖面很广,不仅包括过去“双基”的内容,而且也强调要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这完全符合国际上教育改革的总趋势。未来的公民,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而且更要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中包括合作共事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及时适应环境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经受挫折的能力,谋求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等。新世纪将是一个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新技术、新科技成果层出不穷的时代,这种客观形势要求学生不在于积累了多少知识,着急在于要学会学习,有更新知识,发现真理的意识和能力。我们所说的综合性学习能力主要强调的就是这些方面。

  五、关于课程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今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内容将主要体现出“新”、“活”、“宽”三大特点。
  新:指课程内容要紧跟上社会时代发展的步伐,反映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利于激励创新。教材内容要适当增加人文色彩和情感因素,关注人类共同面临的大问题。
  活:指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要体现出开放和动态性,学习内容要有弹性,给地方、教师、学生留有开发和发展以及自主运用的余地。
  宽:指语文课程资源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资源,也包括课外学习资源。教师不仅要创造性地教好教材,还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教材以外的其它语文课程资源,如报刊、影视、网络、参观,演讲、讨论、历史文物、风景名胜、鲜活的社会生活现实等,达到“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六、关于课程的实施。如何实施好新课程?《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主要强调了三点:一是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二是要注重师生角色的转变;三是要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这次课程改革既关注学生应该学什么,又关注学生应该怎样学,把重视探究,加强实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列为重要方面。强调教师要创造性地去教,倡导学生要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自主性、灵活性的学习权利,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学习难度等自由,变语文教学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探究式、民主式、创造性的教学过程。
  关于师生角色转变,强调要破除师道尊严的封建等级观念,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心心相印的新型师生关系。
  关于综合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应是根植于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学习。特别看重的是探究发展新知的过程,而不是探究的结果,注重的是创新思维的品质和能力的培养与形成,而不是死记现代的知识结论。

  七、关于学习成绩评价问题。新《课程标准》突出了评价观念的转变,非常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在“评价建议”这一小节中,主要阐述了三层意思:
  1.评价的目的和作用。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而应注重评价的激励、检验、反馈和改进教学的作用。
  2.关于评价的方法。提倡学生也是评价的主体,要让他们参与教学评价活动。要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者结合起来。
  3.关于评价的内容。评价的内容要全面,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质,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陕西教育》2002年第3期27—28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