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理念

课改论文
首页 > 教师 > 教学一线/2006-03-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是什么?“语”,大家都认为是指语言;“文”,有人说是指文字,有人说是指文章,有人说是文学,有人说是文化。也有人考证这门课程定名的由来,认为“语文”是指“口头语”和“书面语”。
  我们说,“语文”应该包括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包括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文字以及由语言文字构成的作品都属于文化。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多年来人们提到过基础性、实践性、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综合性,等等。可见语文课程的性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不过大家谈及的各种性质不是在同一个平面上的,是有偏重的,也是有层次的。通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大家获得了比较接近的认识: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首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再加强工具性,这两种想法都是不妥当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结合在一起的,语文课程要同时实现这两方面的目标是并不矛盾的。当然,要实现两方面目标的高度结合,必须在目标与内容的设计上、在实施上下大功夫,而且首先要在思想认识上下功夫。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
  语文课程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过去的社会是这样,在未来的社会也是这样。

  二、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义务教育课程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设计的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一目标,获得现代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课程目标还必须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打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质的内涵是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这里面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我们必须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不能片面强调突出其中的某一个方面。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关于语文教育的特点,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⑴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语文教育曾一度极力追求科学化,追求客观性、确定性、抽象性的目标,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自然科学靠拢的过程中,醉心于数量化和标准化,过度地进行理性分析,简单地把对付物理世界问题的方法移植到精神世界的问题中来。语文教育所进行的这一番尝试,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但是从根本上说,追求这一方向的许多做法背离了语文教育的特点,不但降低了语文教育的效率,而且也伤害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将语文课程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看到,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人们对于语文材料应该有理解一致的地方,否则人际交流就无法进行。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这是完全正常的,正如人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
  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刻的,所以,不能不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作用,也正因为如此,必须重视对于语文教学内容的认真选择。
  ⑵ 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语文教育不是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个由若干概念、规则、原理构成的理论系统,也不是要系统地传授有关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知识。当然,语文教育是有理论的支撑的,也一定会涉及到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一些知识,然而掌握某个理论系统、系统地识记语言等方面的知识,不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⑶ 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
  学生在语文课程中学习的是母语,不是外语。学习母语和学习外语在方法上是应该有所不同的。
  学生学习外语,在起始阶段,缺乏这种语言的语感基础,不熟悉相关民族的文化背景,学习的资源和实践的机会对于多数人来说不可能很多,因此学外语,少不了要学习语音语法知识,学习和这种语言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词句结构和话语材料进行一些理性的分析和解释,.围绕这些知识和规则进行大量的练习。学习的过程中还往往要注意排除母语表达习惯的干扰。不过,学习知识、熟记规则、分析操练,所做的这一切,最终还是要落到培养这种语言的语感上,只有在获得良好的语感之后,才可能把这门外语学到地道的程度。
  儿童进学校学习母语,是有在学前生活中就已获得的母语口语语感作为基础的。从小学到中学,母语学习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到书面语,是要在原有的口语语感的基础上,通过识字写字和阅读写作的学习,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培养起书面语的语感,与此同时又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交流的能力。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巳具备的语言心理机制为基础,具有对本国本民族文化背景熟悉的有利条件,身处在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环境之中,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大量的实践机会。因此,学习母语不需要像学习外语一样,从学习语音语法知识和规则人手,围绕这些知识和规则反复操练,通过大量带有一定机械性质的操练来强化对知识和规则的记忆,从而再形成口语和书面语的语感。
  ⑷ 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汉语语法当然有规律,但是每条规律都有许多例外,可以说汉语语法系统缺乏严整的规则。如果说,学习世界上某些语言是要从语言的知识、规则、条例人手的话,那么汉语一定不在其内。为了认识一些语言现象,辨别语言表达的正误,是需要懂一些语法。然而,按照已经建立起来的语法体系框架,排出若干个知识点进行反复操练,这样学习汉语文,对于已经获得相当程度汉语语感的学生,结果必定是事倍功半。
  汉字是平面型方块体文字,笔画或平行,或纵横交错,在二维平面里多向展开;笔画种类多,组合样式丰富;字的构造复杂,数量繁多。学习汉字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汉字记录的语音单位是音节,汉字有形有音还有一定的意义,是形音义的综合体;汉字的形音义之间本来都存在一定的理据\汉字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汉字记录汉语没有分词连写的规则,词与词之间看不出界限,阅读时往往掌握不好停顿,有时对语句的理解也会受到影响。长期以来,汉语和汉字相互影响,也相互适应。汉语和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在世界文化中也有不可低估的地位,对语文教育更是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根据汉语汉字的特点,语文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词语结构、含义、用法整体把握的能力;要研究汉字学习的规律,研究识字写字与阅读写作教学以及发展学生思维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加强综合,以提高教学效率。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要帮助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 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别和学习需求:
  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⑶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⑷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自主学习,鼓励想像、质疑和创新。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当前的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况。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语文课程的资源是丰富的,需要积极地加以开发和利用,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使学生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在课内外的学习与运用中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语文课程应该有较广的适应性,留有足够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和教师的需求。语文课程还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势,不断地吸收新思路新观念,更新课程内容,积极采用新的技术和方法,始终以新的内涵和形态给人以创新的启迪。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