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语文的“根”

教育叙事
首页 > 教师 > 教学一线/2008-08-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倡导学生主体、尊重学生感受、关注生命、回归生活等理念的指导下,阅读教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学习方式上、母语教学的客观规律上、课程的开放上和教学媒体的运用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转变。但语文学科的本位是对语言的玩味与感悟,以及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比较——深化语言感受
  比较是语言品位中最常用的办法,一般有字词比较、句子比较、段落比较、标点比较,在字词比较时常采用增、删、移、换这四法,引导学生感知语言的精妙,产生对语言的敏感,逐渐滋养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如学习《鼎湖山听泉》第四自然段,写小溪的声音“轻柔”,涧水的声音“清脆”,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厚重回响”,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雄浑磅礴”,“轻柔”与“清脆”,“厚重回响”与“雄浑磅礴”能否互换?并分别配上小提琴的乐曲、播放琵琶乐曲、大提琴的乐曲与铜管乐曲,在比较中像作者一样聆听、感受、辨别、品味,把握泉声的变化,从而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较是一种对语言运用的反思,通过比较,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认知矛盾,语言的形象和意味随之突现,达到了深化感受的目的。

  追索——挖掘语言的内涵
  语言追索是教师促动学生了解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主要手段,通过追索,能有效地开掘语言蕴涵的意义和价值。

  如《说勤奋》
  师出示投影: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渎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师:上一句写他什么时候勤奋?
  生:小时候。
  师:下一句呢?
  生:长大后。
  师:这就叫做——
  生:一生勤奋。
  师:谁来读上面一句话?(生读)什么叫“滚瓜烂熟”?
  生:就是对文章已经熟透了。
  生:可以背下来了。
  师:甚至倒背如流,那么他是怎么做到滚瓜烂熟的?
  生:一遍又一遍地渎。
  师:一遍又一遍就是两遍?
  生:(学生笑)不是。
  师:那是多少遍?
  生:不知道多少遍,无数遍。
  师:无数遍地读书,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这就是勤奋!齐读大屏幕上的第一句话。(生渎)
  师:谁来继续渎大屏幕上的的第二句话。(生读)
  师:司马光的枕头与你平时用的枕头有什么不同?
  生:它是用圆木头做的。
  师:如果让你用这种枕头习惯吗?
  生:不习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睡觉时,只要稍微动一下,它就会滚开。
  师:这样就会影响你的——
  生:睡觉。
  师:破坏你的——
  生:好梦。
  师:真是烦死了,但司马光却自己亲手做了这种枕头来烦自己,还管它叫作——
  生:警枕。
  师: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是警察的“警”吗?
  生:不是,是警戒的意思。
  生:还可以是提醒的意思。
  师:说得非常好,那你知道提醒他什么吗?
  生:提醒他起来读书写作。
  师:继续说,还有。
  生:提醒他要抓紧时间,不要睡懒觉,白白浪费时间。
  师:争分夺秒地学习、写作,连睡觉的时间都要挤出来,这就是——(指课题)
  生:勤奋。
  教学中,教师巧妙地把文中的两个句子放在一起,引导学生体会司马光一生勤奋,抓住“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警”,通过比较、追索,深入理解司马光勤奋好学的特点。可见,追索是深化语言的重要方式,是对文本的深入感知和理解。

  联想——拓展语言的外延
  面对语言,学生往往能通过联想,把语言所描绘的景物、事件与自己相关的经验世界中的事物和思考联系起来,使语言和学生的生活阅历接轨,使语言更丰富多彩。
  如《只拣儿童多处行》
  师: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冰心奶奶把孩子当什么来写了,你觉得在冰心的笔下孩子像什么呢? (学生自由读书)
  师:想好了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请你把这些句子划下来。(学生默读划句子)
  师:读读这些句子,看看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一遍不行就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渎划下的句子,后陆续举手)
  生:我觉得冰心奶奶把孩子比作了一颗一颗的小太阳。因为课文里说:“女孩子,男孩子,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呱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卜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师: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什么?孩子和太阳哪里像呢?大家再读读这句活。
  生1:我想孩子就像祖国未来的太阳。
  生2:太阳很有活力,孩子也像太阳一样充满朝气与活力。
  师:你们怎么想孩子身上的香气息?
  生l:我想是孩子在花丛中玩,所以身上就有了香气息。
  生2:孩子在公园里玩,春天的阳光是香的,所以流出的汗就香了。
  师:这句话很有诗意。
  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玩得鼻尖冒汗,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玩得满身是汗,身上是什么味儿?
  (生窃窃私语:汗味、臭味、不好闻……)
  师:汗味不好闻,冰心奶奶怎么还说是“香气息”呢?
  (学生沉默)
  师:想一想,当你满身大汗地回到家,你的奶奶是怎么做的?
  生1:奶奶拿毛巾给我擦汗,还递水给我喝。
  生2:奶奶说:“哎哟,怎么玩得这样,快坐下歇歇。”
  生3:奶奶要我快去洗澡。
  师:奶奶拿毛巾,给水你喝,要你休息,催你去洗澡,为什么?
  生:奶奶喜欢我,怕我生病,怕我累。
  师:那冰心奶奶怎么看孩子呢?
  生:孩子们在阳光下玩,玩得满身大汗,这是运动留下的汗,是活泼的汗,冰心奶奶很喜欢。
  师:冰心奶奶喜欢你们流的汗?
  生1:不是,是冰心奶奶喜欢孩子。
  生2:是冰心奶奶打心眼里爱孩子。
  师:是啊,冰心奶奶爱孩子,觉得孩子们流出的汗散发着太阳的香气息,这是生命的气息,是希望的气息。
  冰心奶奶眼中的儿童,是天使、是花儿、是小鸟、是太阳、是春天。冰心奶奶笔下的孩子是那样生机勃勃、活泼欢快,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孩子的一片浓浓爱意。作者写“孩子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冰心奶奶在这里把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儿童比作太阳,从儿童身上喷发出的气息是太阳的气息,是生命的气息,是希望的气息,理解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

  语言的品味是为了更好地解读语言,建构语言、丰满语言、并在这过程中学习和吸收语言,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喜爱,使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