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浅见

诗词论文
首页 > 教师 > 教学一线/2005-10-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古诗不仅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在小学古诗教学中,主要通过对古诗背景的介绍,文言词句的讲解,引导学生领会诗的意境,置身其中体味作者情感,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丰富而高尚的情感

  一、逐字分析,理解语言
  古诗语言精炼、含蓄、优美,教师应抓住重点字、词,让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引导学生理解语言,了解大意。如《梅花》这首诗,学生通过对“凌寒”“独自”“唯”“遥知”“暗香”这几个词的理解,很快就会知道这首诗歌是在赞美梅花,因为它不畏严寒,散发着芳香。
  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认真推敲,体会诗人炼字遣词的技巧。《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用得妙,历来受人赞叹,可以指导学生:“绿”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成哪个字?这样换好不好?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来”“到”“入”“过”“满”等字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字写出了春风有色,立刻可以染绿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读着“绿”字仿佛看到了绿茸茸的细草铺满江岸,这正说明诗人对每个字的精心设计和选择。

  二、创设情境,领会意境
  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如《登鹳雀楼》中所描述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壮丽景色,《山行》为我们描绘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壮美秋景,《小池》中,诗人静观“泉眼”“池水”,感受“蜻蜓”“小荷”相依偎的乐趣,《游园不值》里“不值”的失意和忽见“红杏”的兴奋。理解了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展想象力,把学生引入美的情境,使其在感知美的表象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如讲《春晓》时,通过教师动情的描述,把春天美好的景色展现出来:盛开的桃花,欢快的小鸟,柔和的春风……随着悦耳的鸟叫声,和着优美的配乐,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亲闻其声,似乎自己就是诗人。

  三、指导诵读,强化记忆
  “诗是有声的画”。教学古诗时,应安排充裕的时间给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使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表现其活泼机灵的性格。仅四句话便勾画了放牛娃的声、情、神、态。诵读第一句“牧童骑黄牛”应平起叙述;第二句“歌声振林越”高亢赞美,突出“振”字;第三句“意欲捕鸣蝉”用叙述口吻;第四句中的“忽然”应重、快,读后稍停,表现牧童机敏、随机应变;“闭口立”三字轻、慢,一字一拍,再现牧童悄声屏气、伺机观察和蹑手蹑脚捕捉鸣蝉的神情。

  四、拓展思路,培养能力
  由于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教师可让学生借助画笔,将诗中描绘的情境简单地勾勒出来,或将古诗改写成小故事等等。如把《寻隐者不遇》改写成一则小故事,要求展开合理想象,写出当时的情境,要按一定的顺序,内容具体,语言通顺。改写时,教师要激发想象;是什么人问童子?在什么地方问?可能问了些什么?童子是怎样回答的?当时山上是什么情况?找到了吗,为什么?……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便得到拓展,有助于读写能力的加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也从中得到了锻炼。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