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出一片艳阳天

综合论文
首页 > 教师 > 教学一线/2006-01-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我们越来越关注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时候,千万别忽视了教师的“导”的作用,其实,一节课能否上得成功,关键在老师,在于老师怎么引导孩子进行有效学习,怎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把三维目标有机渗透,巧妙融合,不露痕迹的使学生即获得了知识和技能,领略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又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了熏陶。

  1、导在“多元解读”时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等这些都蕴涵了这一次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
  比如《三袋麦子》,说的是小猪、小牛、小猴如何处理各自所得的麦子之事。小猪把麦子吃光了,小牛吃了一半存了一半,小猴则把麦子种了下去,后来收到了更多的麦子。老师问学生喜欢谁,就有孩子说喜欢小牛,说小牛慢慢吃挺好的。其实这是符合我们现代人的消费习惯的,或许学生并没有意识到,但现实的消费习惯已经在他长期的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到他的心中了。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大多数最终选择了小牛,吃一半种一半,折中了小猴和小猪的做法,我不是说学生的这种选择不好,但其实这是一种比较中庸的做法。
  我们在处理学生的多元解读时,要敢亮出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意见,纠正学生的错误。“纬莫如深”比“一言堂”更可怕。学生毕竟还是孩子,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对世界的认识也不全面,有时,他们的解读可能是片面的、错误的,这个时候就更需要老师的机智的不露痕迹的引导。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