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程改革——聚焦新课程

课改论文
首页 > 教师 > 教学一线/2006-03-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编者按】:新年伊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根据省教育厅的安排,从2003年秋季起,湖州市所属中、小学的起始年级参加新课程实验。为了帮助各校领导和教师对新课程体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本站特约蔡保文同志撰写《浅谈课程改革━━聚焦新课程》一文,希冀能给今年参加新课程实验的中、小学教师以帮助。今后,仍将在《课程改革》专栏刊登此类文章,以促进我县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世纪之交,当我国基础教育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履行“奠基工程”职责的时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必然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鲜明而紧迫地提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面前。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于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今年正式启动了。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今年秋季,全国有500个县区开展实验,我们湖州市全部加入实验区,从九月份起,新课程正式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

  二.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及目标:
  国家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课改对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都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对我们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可以说,我们都将面临着一场脱胎换骨的新的“蜕变”,新的超越。

  <一>新课程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将发生重大变化:
  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一句话就是教师将在教育教学的舞台上重新上演一个新的剧本。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传统意义上的你教我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三部分组成。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去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作为课堂教学的促进者,教师的角色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地站着,而是要认真地听,积极地看,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二>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型教师必须改善自己:
  新课程综合化的特征告诉人们,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教育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也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会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走进新课程首先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要走出封闭的教室,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合作。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群策群力将会显得极其重要。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改变知识单一的现状,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地充实、完善自我。教数学的不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不光顾历史、地理、政治书籍,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因此,现在必须提醒教师们:“学习、学习、再学习”;“提高、提高、再提高”!忽视学习、充实、提高的人,将来会追悔莫及的。

  <三>教师的教育观念必须实现四个转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观念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统一规格的教育向重差异性教育转变。
  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的是学生会不会提出问题,是不是积极思考,是不是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传统教学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教师的教,教师主宰课堂,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学生跟在教师后面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教师。
  新课程的教学观念要求教师的是怎么才能促进学生的学,教为学服务。因此,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积极主动的学习,允许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学习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传统教学重视结果、重视结论、重视高分、重视标准答案,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独立思考精神的培养。
  新课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取新知识的体验。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各种问题、困惑、挫折和失败,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长时间和精力,结果一无所获,但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成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学生素质的形成,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因此,新课程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总之,新课程实施以后,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对自己的知识和教学经验进行重组,不断去适应新形势、新变革。

  作者:局党委委员、县教研室支部书记 蔡保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对话与倾听     下一篇:更新观念,促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