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选择性学习:新课程的一大特色
课改论文三、教师的正确引导是促进选择性学习的重要条件
1.营造民主、平等,重视交往的台作学习氛围
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充满民主、平等、相互理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当前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改变师生关系因此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可以说,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相信,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注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选择性的增加,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也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2.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要使学生有更大范围内自主选择时间和空间,学校、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发掘课程资源,为学生的自主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教师来说,首先应该具有课程资源意识和观念。要意识到教材不是唯一的学习材料;意识到教师不是唯一的教学源泉;意识到课堂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从而确立“生活处处有学问,课程本在生活中”的观念。其次,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注重开发和利用校内外图书资料文本资源;要充分利用自然教学场景;要利用网络媒体的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学生、家长等人力资源,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提供有利条件。
3.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间积极有效互动的动态生成的过程。[7]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提供不同的学生进行选择的可能,注意学生特长和个性健康发展。教师要关注、倾听、发现、研究学生,要具有捕捉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的各种信息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但长期以来教师大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讲解的时间太长,学生参与的时间太短,或根本没有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学生没有选择的机会,缺乏选择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的行为结构,要改变教学方式,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具体地说,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的目标,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无序性;减少讲解时间,提高主体参与的效率;留出学生自学、讨论的时间,提高主体参与的质量,突出学生思维的时间,增强主体参与的程度。[8]
4.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当前评价与考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过分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不利于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统一标准,忽视个体差异;评价方法单一,与新的教学方式和人才标准不适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评价忽视学生的参与并发挥其主动性。因此,要使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就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促进学生有差异地发展。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争论在教育评价研究中由来已久,目前人们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在教育评价中应努力实现定量、定性相结合。但这一观点在确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时,常常被演化为在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后面加上评语一栏而已。但是,通过对评价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在这种评价标准基础上进行的评价存在着一些缺陷。由于这样的评价标准指向性非常具体,即使在考虑非常周全的情况下,也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嫌。由于评价标准过于强调共性和统一性,而造成了它的忽视了个性和灵活性的弱点。同时,在具体评价操作时,也要依据评价者的印象转换为分数,最后经过数学处理得到总评分数,其中这一转换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评价者依据经验进行的主观过程,而最后以分数表示的总评结果也是以失去丰富的信息为代价,这样一方面使评价丧失了它的客观基础,影响了它追求客观性的初衷,另一方面,评价的有效性也大为降低。这对于评价选择性学习无疑是不客观的。
对选择性学习评价的前提条件就是评价目的,如果评价目的是终结性的分等鉴定,上述评价过程无可非议,而且是可贵的探索;如果目的是诊断问题、改进工作,这些评价方法就显得失之偏颇。根据选择性学习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学习的评价应以定性为主,应该以表现性评价为主。比如可以以问题为中心(问题的数目和多少可因需要而定)来建立评价标准,在每一问题下,可设立若干小问题,这里的问题都不是封闭的,而是相对开放的。在评价中,评价者可以依据评价标准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也可根据课堂变化情况、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记录和分析标准之外出现的问题(这客观上又为以后修订标准提供了客观依据),最后作出结论时,可以依据实地观察作出结论,并在结论中以具体的教学事例作充分的说明,在此基础上作出评价会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在选择性学习的评价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与考试体现时代特点,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时,要考虑以下因素: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过程和方法;学科素养、基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评价与考试基于学生差异,评出特长。树立“行行出状元,人人能成才”的观念;人无全才,合格加特长;“补短”重要,“扬长”更重要;全面发展不等于“统一规格”、“平均发展”;
(3)评价与考试注重实践,鼓励学生探究和创新。实践有助于学生探究和创新,与新的教学形式相适应;给学生将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与扩展的机会;给学生更观广阔的空间表现非学业的内容;
(4)评价与考试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权;多主体参与;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
[参考文献]
[1][5]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
[2]丁锦华编著.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小学)读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
[3][4]郭元祥.论生活世界的教育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第5期.
[6]学校课程管理指南.课题组.学校课程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2001年9月.
[7]周震和、李家成.形成新的基础教育观念创建新世纪的新型学校上海教育科研.2001年第3期.
[8]朱志平.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中小学教材教学.(中学文科)2002年第6期.
(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特级教师 朱志平《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第11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课改,想说爱你不容易
下一篇:“重读”课文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