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

课改论文
首页 > 教师 > 教学一线/2006-03-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演变
  建国以来我国颁布的五个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折射出每个大纲产生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背景,记载了小学语文教学和改革曲折前进的发展道路。回顾一下每个大纲产生的背景,了解一下教学大纲如何一步一步演变至今,是理解每个大纲精神实质的重要前提。
  在制订1956年大纲之前,于1952年,教育部曾拟订了《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修正草案)》。这是1956年大纲的前身。讲大纲,还要从这个课程暂行标准说起。

  (一)1952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修正草案)》
  新中国成立,我国历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教育回到了人民手中,人民教育的指导方针是什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我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要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要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个指导方针是非常正确的。由于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刚刚推倒压在自己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思想影响将长期存在,因此,“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的首要问题,这不仅是建设祖国的需要,而且是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由于建国后立即着手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迫切需要各级各类人才,因此,“要提高人民文化水平”,以满足恢复国民经济和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以上是拟订《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的大背景。
  此外,在政治方面,建国不久,开展了抗美援朝和三反五反运动,为了配合上述运动,各级学校在1951年广泛开展了新爱国主义教育。这对当时的学校教育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各科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也有直接的影响。
  在教育方面,建国初期有两件事情和小学语文教学有直接关系。一件是小学“国语”改称“语文”。对此,当时主持教材工作的叶圣陶先生有个很好的说明:“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成效亦将减损。”(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30页,教育科学出版社版)叶老的这段话有两个重要思想:“文本于语”和“‘听’‘说’‘读’‘写’宜并重”。“文本于语”,既指阅读的“文”本于语,是典范的、读起来琅琅上口的课文;又指写作的“文”本于语,是规范的、“我手写我口”的作文。这对于教材的选文和作文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听’‘说’‘读’‘写’宜并重”,击中了传统语文教学的要害:“忽于听说”,只抓读写。叶老认为,听、说、读、写是四项并重的语文基本功,都应注重训练;不注意训练听、说、读、写,训练的效果也不会好。可惜的是,叶老1949年力主将“国语”改称“语文”的良苦用心,至今仍未完全理解,仍未在教学中完全得到体现。
  另一件是学制改革。小学学制原为六年。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通过《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小学的修业年限为五年,实行一贯制,取消初、高两级的分段制。”实行五年一贯制,是为了有利于广大劳动人民尤其是农民子女受到完全的初等教育。它对于推进人民教育事业、提高我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培养建设事业需要的人才,无疑是有益的。这个新学制从1952年起,在全国各地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行。但是,由于师资、教材等条件准备不足,各地推行新学制遇到一些困难,政务院指示,从1953年秋季起,新学制暂缓推行。
  在上述形势下,教育部为推行五年一贯制拟定了《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修正草案)》。这个课程标准,是在批判继承历史经验的前提下,在1950年公布供研究讨论的《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的基础上拟订的。该课程标准的框架是:第一,目标。除了提出阅读、听、说、作文、写字等项目标准,还要求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具有为祖国效忠、为人民服务的新道德和新思想。”第二,教学大纲。包括阅读方面、写话(听、说、写作)方面、写字方面等各个年级应达到的具体标准,以及每周阅读、写话、写字等教学节数的安排。第三,教学要则。包括教材编选要点和教学方法要点。这个课程标准,除了包括教学大纲应有的内容外,还含有教学计划的部分内容(如课时安排)。它既是建国初期指导小学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又是后来编制教学计划、制订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经过了短暂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开始了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从1953年到1957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一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方面加快了基本建设步伐。建设需要人才,人才依靠教育。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经验远远不够,借鉴国外的经验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当时,我国全面学习苏联,当然教育也不例外。先是在东北解放区,继而从195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苏联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的热潮。包括凯洛夫的《教育学》在内的一大批教育理论著作在我国翻译出版,苏联专家来我国讲学,我国派遣教育代表团到苏联考察学习。全国上下从教育制度、课程、教材到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从“五段教学”到“五级记分”,无不学习和模仿苏联的经验。
  苏联经验在小学语文领域影响最大的是教材和教法。在教材方面,我们发现苏联儿童在小学四年里要读两套课本:阅读课本和俄语课本,前者主要用来进行文学教学,译成汉语共有九十多万字。内容大多是名家名作和名家写的作品。后者主要用来进行语言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语言训练。而我们呢?学制六年,只给学生薄薄的12册课本,全套课本只有二三十万字,内容和语言都很贫乏,不能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语言训练内容简单,没有系统,难以形成一定的表达能力。
  在教学方面,随着苏联阅读教学经验介绍到我国,特别是苏联教育家普希金来华考察和讲学,推动了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的改革。1953年5月,普希金在听了北京女六中一位老师做的《红领巾》一课的教学后,发表了一些意见,引起了全国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他的关于要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地进行思想教育,要给学生新鲜的、充分的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要启发学生多想、多读,积极活动起来等观点,他强调运用“谈话法”进行阅读教学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语文教学。此外,普希金在北京师大二附小语文观摩教学后的座谈会上,提出的语文课的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1)发展儿童的语言表达力;(2)发展儿童的文字表达力;(3)传授儿童以文法上的新知识,对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也有一定影响。
  我们党是十分重视语文教学的。1952年中央就成立了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1953年该委员会向中央提出《关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请示报告》。《报告》指出,语文教学把语言和文学混在一起教的弊端是“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两败俱伤”,出路是实行“语言文学分科教学”。经过讨论,中学文学、汉语分家已成定局。小学怎么办?经过调查研究,形成《改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步意见》。《意见》指出,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阅读教学中,文学教学之外,还要学社会和自然的普通文章,要把词汇、语法、文章的一些规律性基本知识按儿童学习的要求作适当的安排,强调从语言实践来认识规律,应用规律。
  这一期间,还有一个情况,就是《人民日报》针对比较普遍存在的使用语言的混乱现象发表社论,号召“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社论在究其原因时,指出“我们的学校无论小学、中学或大学都没有正式的内容完备的语法课程。”之后,《人民日报》用大量篇幅连载了语言学家吕叔湘、朱德熙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全国掀起了学习语法修辞的热潮。
  1956年6月,召开了全国语文教学会议,会上讨论了全日制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初稿),并决定实行汉语和文学分科教学。
  新中国的第一部小学语文大纲——1956年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就是在上述背景下制订和颁发的。它以《改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步意见》为基础,它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重大改革。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特别是阅读教学理论,使我们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的请示报告,是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人民日报》社论和《语法修辞讲话》的发表,是改革的催化剂。
  1956年大纲的结构是:一、说明。相当于总纲,讲了学科目的,基本任务(提高听、说能力,培养读、写能力),思想教育任务,教学内容(阅读教学、汉语教学、作文教学、识字教学、写字教学)。二、分节就“准备课”“识字教学”“阅读教学”“汉语教学”“作文教学”“写字教学”的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详尽的论述。三、教学大纲:分学年就“阅读(含识字)”“汉语”“作文”“写字”等提出教学要求并规定学年授课时数,以及各年级每周阅读、汉语、作文、写字等的授课时数。
  在颁发这部大纲之前,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包括大纲的起草和修改,编写语文课本、教学参考书和《语文练习》。《语文练习》在体现大纲意图、加强汉语教学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小学汉语教学的主要方式是练习”(大纲语),通过练习使儿童逐步认识和运用语言规律。1955年秋季开始在部分省市的部分小学试行教学大纲,试用新教材,1956年秋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至此,从1952年就开始酝酿的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开始了。

  (三)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1/10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