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语文教学心得二则
教育叙事质疑解惑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我在教学《牛郎与织女》一课时,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你觉得文章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问题一出,学生拥跃发言:有的说,他们没有恋爱就结婚;有的说,他们孩子是人还是仙没有交代;有的说,老牛怎样知道这么多的事?有的说,人与仙结合可以生小孩吗?等等。我明知这些问题自己回答不了,也知晓学生会为这些问题所不解,但问题终究是问题,是不能回避的。虽然上述学生所提问题中,不是该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但我认为可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问题,且正是这些难以理解的问题,才充分体现了该课的神话色彩,反映了语文课的文学性和浪漫性特征,为今后学习语文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熟能无惑?”说明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人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可见质疑的重要性。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也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的追问罢了。”可是传统的教育却恰恰没有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圈圈里跳,于是乎出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传说:某老师在上课时画了个月牙状的东西,问学生说这是什么?学生纷纷发表看法:镰刀、豆角、发夹等不一而足。但最后教师说:“你们都错了,应该是小船。”。听课者无不哗然。所幸的是,课改的春风吹进了中小学校,新课改教育理念强有力地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内合作解答,学生把握课堂的权利大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语文教学日渐丰富多彩了。
朗读课文时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传统的朗读教学存在两个倾向: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二是放录象或教师范读多。可我们是否想过,在朗读课文之前,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对课文的内容理解吗?对文章感情吃透了吗?若没经过学生充分自主阅读课文,老师就按预设好的教学方案去读,去讲,去解答,这样做是省事多了,省去了师生双边活动的许多“麻烦”。学生学习的就是模仿老师所教的,以往的语文教学大多是这样做的,且很多人都是习惯这样做的。长期的教学习惯把语文教学引入“死胡同”,把本该是生动活泼、色彩浪漫、情感丰富、感染力极强的语文课,搞得枯燥无味,一点生机都没有了。
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我尝试着在语文朗读课中,让学生充分自我朗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特别是在读情、读境两个朗读层面上,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此时的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第一堂语文课——我的从教之路(一)
下一篇:给学生留一扇门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