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请相信爱
教育叙事作者:王君这节语文课让我终生难忘。这本是一节很得意很精彩的课,没有想到,最终我逃离了课堂。
现在想来,这堂课的设计确有匠心。面对《我的叔叔于勒》和《麦琪的礼物》这样两篇内容和思想都极具分量的小说,我删繁就简,举重若轻,只提了一个问题切入教学。当时,我的脸上一定有不易察觉却绝对是自信的笑容,我像一个胜券在握的指挥官,含笑注视着我的军队。我颇为神秘地拉开帏幕:“同学们,走进两篇小说,走进菲利普夫妇和吉姆夫妇的生活,我们会发现有那么多的相同和不同! 两对夫妇,却演绎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你们能跨越时间空间,跨越心灵的鸿沟,对这两对夫妇进行感性和理性的双重比较吗?”
就小说教学来说,这样的单刀切入无疑是刺激而极具挑战性的! 按往常的习惯,我聘请了现场主持人,然后,悄悄地坐在最后一排,欣赏,品味,记录,当然必要时也点拨参与! 大多数这样的时候我像一位将军,不佩一刀一枪,成竹在胸,神情自若。
那天的讨论应该说让我非常满意,从零星记下的笔记中,我依旧可以感受到当时充满诗意的热烈:
——“于勒”的情节转折较突然,“麦琪”却是层层铺垫! 大起大落的故事,大起大落的情感。
——“于勒”的环境描写画龙点睛,“麦琪”的心理描写细腻入微。
——“于勒”的故事跨度长达几十年,“麦琪”的故事却仅仅在一个晚上。时间的长度不同,情感却都经历了万水千山。
——两对夫妇都在守望金钱。一对乐观一对悲观,一对吝啬入骨,一对大方潇洒。
——一对守望金钱是为了让生活更富裕,一对守望金钱却是为了让爱情长青。
——一对为金钱而放弃亲情,一对为亲情而放弃金钱。
——“于勒”的法郎上散发着铜臭,“德拉”的美元上却飘着清香。
——当金钱和亲情碰撞时,亲情为金钱而折腰,当金钱和爱情交锋时,爱情不战而胜。
——两对夫妇最后都失掉了金钱,但最后的结局都并非失落。菲利普夫妇丢失了金钱也丢失了思念,只留下失望和气愤。吉姆夫妇却放弃了金钱收获了爱情,他们得到了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于是,一个成了悲剧,一个成了喜剧。
——于是,一对夫妇演绎了人性的丑陋,一对夫妇展示了人性的美丽。两对夫妇都让人流泪,让人心疼,抑或是痛心的泪,抑或是喜悦的泪。
——“于勒”的悲情故事中有“若瑟夫”一抹亮色,“麦琪的礼物”温情中也透露出生活的无奈。
…….
我就一直笑眯眯地欣赏着学生的发言——这正是我设计和期待的方向!那样自然那样和谐那样深入那样独到。
我没有想到,我的课堂会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偏离了我的方向。一个女学生,不,应该是一个小女孩很自信地站起来,很从容地开始发言。她说:“请老师和同学们不要忘记了一个很重要的细节,菲利普夫妇的女儿都已经二十八岁了,而德拉的丈夫吉姆才二十三岁,这个年龄说明什么?说明菲利普夫妇已经历了生活的太多沧桑与磨难,而吉姆夫妇可能还是新婚,还沉浸在对爱情的幻想中。如果我们站在这个背景下去重新审视两个故事,我认为结果会完全不同。”一石激起千层浪,诗意的热烈被打破了,课堂讨论在我还未回过神来之前迅速地进入了另一个层面。
我一直不好意思说,我觉得我的妈妈就像那位菲利普夫人,真的非常像。唠叨、琐碎、庸俗,有时还很尖刻,但我觉得大多数时候她还是一位好妈妈。
菲利普夫人也有她的可爱之处,她辛苦持家,相夫教子,忍受贫寒,最后连一点可怜的希望也无情地破灭。这种破灭不是一个小小的失败,是对一个家庭对一个连女儿都嫁不出去的年老女人的致命的打击。于勒的命运暗示了这个家庭未来的命运。作为一位主妇和母亲,一位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主妇和母亲,她难道没有权利暴跳如雷,没有权利指责躲避吗?
——生活对于经历了太多灰色的菲利普夫妇来说已无浪漫可言,他们不是圣人,他们寄托在“福音书”上的希望是那样的渺茫,他们岁岁年年的等待是多少普通人家自觉的心灵选择。假如你也生在贫寒家庭,假如你也有那样一个“早年占取了你的很大部分财产并给家庭投下巨大阴影”的兄弟,你能保证在若干年后他再一次以穷困潦倒的形象出现在你面前时,你还能保持你的风度吗?
是啊!吉姆夫妇正如作者所说,他们还是两个“笨孩子”二十岁出头的年龄还是青春的未断乳期,他们还刚跨进生活的大门。他们没有孩子,没有太多家务,没有经历过多的艰辛。如果他们也有一个嫁不出去的女儿,如果他们也曾承受财产被瓜分之苦,在圣诞节的前夜,他们还会拥有那样动人的故事吗?
是的,菲利普夫妇情感粗糙甚至麻木,但肇事者是琐碎艰辛的生活。吉姆夫妇爱情细腻动人,但如果吉姆长期每周都只能赚20美元,他们能把这种浪漫坚持到六十岁吗?
我们不能以现代读者养尊处优的身份去俯视菲利普夫妇和吉姆夫妇。实际上,他们拥有的截然不同的两段人生决定了这两对夫妇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
原来,居然是我的课堂设计出了错。
记不清那堂课我是怎样逃离的。只记得讲台前围满了学生,他们神采飞扬,激情四溢,眼睛里闪烁着要与我探讨人生的强烈欲望。但是,我逃了,我不是逃离我的语文。我给这堂课打了一百分。虽然我有些狼狈有些被动,但我为自己塑造的这群学生而骄傲。在这样普通的一节语文课上,孩子们那么自由,那么开放那么民主,他们稚气而又神气地独立面对文本,自觉地搭建起了语文与生活的桥梁。他们自主地引发了对爱情对人生绝不浅薄的思考,他们的思维时而“旁逸斜出”时而“一支红杏出墙来”更多的时候则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他们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问题出课堂。他们的神态告诉我因为语文征服了他们,所以他们也有要反征服的渴望。这不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语文课的至高至美境界吗?
我逃离的是学生的情感状态。
这是一群初三的学生,我曾经以为他们年轻得像清晨的露珠。他们的生活几乎是三点一线,他们也难免早恋,但绝对很快就会成为过眼云烟。谁教会他们以这样的心态来看人生看社会——在如此露珠般清澈的年龄。
其实,从内心深处我觉得孩子们说得有道理,甚至很有些深刻,但是,在反省自我是否浅薄的过程中,我在“深刻”上打了一个重重的问号。
孩子们,我宁愿你们远离这样的深刻。
孩子们,相信世上也有这样的菲利普夫妇:哪怕他们的于勒弟弟劣迹重重,穷困潦倒。同样沦落为孤苦伶仃的买牡蛎的老人时。他们依旧会轻轻地走上前去牵起他的手说:我们回家吧。
孩子们,相信爱,相信沧海会变成桑田,相信“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相信“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相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相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相信“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
这难忘的一课,夜深人静,我在我的教学后记上写下了最后一句:语文,请帮助我,让我和孩子们永远成为守望者吧! ——守望真情,守望真善美!
摘自2004年第9期《中学语文教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