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鉴赏(第十二集)
名言格言我从部队转业到地方,从业余作者成为专业作家。以为就可以大展鸿图了,相反笔头却卡了壳,写不出来了,或者写出来的也是废品。起初,我以为自己修养太差,技巧不行,于是拼命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加强文艺理论学习。当然这种阅读是有益的、必须的。但这并不能解决创作问题。越读得多,反而越觉得要写的东西都被别人写过了,而且又写得那么好。那么我写什么呢?怎么可能写得象他们一样好呢?我感到惶惑、不安、苦恼。后来经过思索,终于领悟到,对于一个作者来说,除了注意种种修养外,最重要的是自己脚下要有一片坚实的土地,从这片土地上汲取活生生的养料,获得自己独特的印象和感受,激起胸中的热情。(叶尉林)
一个作者的生活面既广而深当然很好,可是人生有限,世事唯艰,幸运儿毕竟是少数。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我以为深度是最重要的、基本的,广是为了深,缺乏深度的广度对创作没有实际意义,不过是一种浮光掠影罢了。(叶尉林)
搞艺术的人是“带着锁链跳舞”,艺术美的确和一定的局限相联。没有局限就没有艺术。局限并不可怕,能在局限中取得自由,才是真本事。(叶尉林)
如果能从一个狭小的角落里,挖掘出人们意想不到的那么多生活内容、人生哲理和艺术美感,肯定更能引起人们的惊喜和注目。(叶尉林)
做人取巧不好,但搞创作则非懂得取“巧”不可。有“巧”而不取,岂非笨蛋一个。(叶尉林)
我奉劝一些青年作者,不必抱怨自己生活面太窄,不必想入非非去搞那些新鲜时髦的题材。还是依靠自己脚下的一片土地为好,它最坚实、最可靠。(叶尉林)
应该容忍作者的局限性。题材多样化不能体现在一个作家身上。只有每个作家都努力去搞“独家经营”,搞出特色来,才会有真正的题材多样化的局面。(叶尉林)
写小说自然是要讲究点章法、结构的。但我要构思一部作品时,并不着力于这方面。所谓章法结构,无非要把作品弄得顺畅好看一些。而作品真正顺畅好看,根本在于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给予读者尽可能多的感受。“十七、八岁无丑女”,怎么打扮都漂亮。从这个意义上说,章法结构并不重要。(叶尉林)
既然文学的生命在于真实地反映生活,而生活本身是变化无穷的,夹杂许多杂质的,那么把生活规范化、净化,必然导致失去真实性。从艺术的角度来说,整饬是一种美,参差也是一种美;和谐是一种美,不和谐也是一种美;浓装艳抹是一种美,自然朴素也是一种美。在我看来,生活的美多属于后者,因而表现参差的、不和谐的、自然朴素的美更接近于生活的真实。(叶尉林)
进入写作阶段时,最好不去想什么主题思想、章法结构、技巧手法……心中只充满形象、意境、情趣……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关键在于你的脚下要有一片坚实的土地。否则,你会不知不觉地陷入僵硬的、说教的、概念化的泥坑。(叶尉林)
我写作从来不搞什么提纲之类的准备,只要觉得抓住了人物,抓住了几个情节,怎么来,怎么去,大体有个轮廓,便信手写来。我常常在写完前一段时,还不知后一段该如何发展。奇怪的是往往就在这时,脑海突然象有电光一闪,冒出意想不到的东西,于是全局都活了,又可以续写下去了。(叶尉林)
当某个人物真正从作者胸中诞生开始,人物就将脱离作者,具有独立的生命,自己跑进作品里来了。这时候,人物就会顽强地要按照它的性格逻辑采取行动,再不甘作者随意“塑造”“刻画”了。
人物活动起来了,但作者由于受到各种理想的羁绊,或者是出于良好的愿望,总是有意无意地干涉限制人物的行动,强迫它这样做或那样做。结果呢,由自己辛苦孕育产生的人物,又被自己亲手扭曲、扼杀了。这是多么遗憾啊。(叶尉林)
我是推崇作者努力表现自己的艺术直感、艺术感觉的,因为文学的特征也在于此。(叶尉林)
契诃夫和鲁迅,以短篇创作而成为文学巨人。他们没有年轻时代浪漫的畅想与非非之念,平静地自我审视之后,深知短篇小说不只需要有艺术技巧的炉火纯青,而且需要有异乎寻常的才气。一个短篇仅仅是生活的横切面,可能得之信手挥洒之间,然而需要慧眼识之,妙手裁之,匠心取之,须老道精深或才情勃发。(张同吾)
在我们的作品中,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往往泾渭分明,作家总是试图把问题讲明白,把主题凸现出来,把倾向表现出来,怕模糊,怕朦胧,这样必然导致表面化、简单化。(张同吾)
我们许多作品是有可读性的,不乏生动的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也不乏情境的维妙维肖的描绘,但读过之后并不给人以更广阔、更深沉的思索,并不给人以美感享受。比如,我们传统的求全求实的文化心理,障碍着我们对崇高的悲剧感的追求。(张同吾)
迟到的祝贺,只要是真诚的,总比冷漠和熟视无睹为好。(张锲)
文学作品说到底是要写人的。(张锲)
上海是一座了不起的城市。在文学创作上,它也有着自己的辉煌历程。那里是我国文学大师鲁迅、茅盾和巴金等人长期居住的地方,几乎一切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赫然位置的重要作家,都曾和上海发生过或多或少的关系。(张锲)
愈是地方的,愈是全国的;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我至今仍对这种说法笃信不疑。(张锲)
随着作品中理性色彩的强化,激情却在消退,艺术的魅力却在暗减。文学,毕竟不是无情之物,它首先要以自身的激情去引发读者的情感。情感的匮乏,是文学的贫血症,人生的淡漠,是作家的致命伤。(张志忠)
读过一本好书,就象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作品要腾飞靠两只翅膀:一是“生活积累”,另一是“语言功力”。(众悦)
创作是一种“编织”。情之“线”是经,理之“线”是纬。经纬相织,于是便有了作品。(众悦)
作品的功能不是情感买卖,而是唤起思索。(众悦)
花精力寻找创作定式的人,得到的也许是一条束缚自己手脚的锁链。(众悦)
创作工程的核心是“浓缩”。说形象一点,是把一个世界浓缩到字里行间。(众悦)
作家是大地的儿子。之所以喊出母亲的心声,是因为动笔前他俯下身子虔诚地倾听大地母亲的呼吸。(众悦)
一个作品要有说服力(感染力),要感情饱满,要使读者跟着你的笔尖一同跳动和悲喜,你的心,你的感情,就得首先跳动和悲喜。(周立波)
如何体现小说创作的百花齐放,既反映积极向上的东西,又符合群众的审美要求,不要使小说承担过多的任务,是当前需要好好研究讨论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周季胜)
〖你正在浏览《》提供的文章〗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