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的画缘

艾青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2022-03-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艾青是我国著名诗人,他写下的一首首诗篇,倾诉了一代人的抑郁、忧伤、激愤和理想,因而被誉为歌唱民主的“吹芦笛的诗人”。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艾青和绘画还有一段不解之缘。

  艾青原名蒋海澄,1928年夏天,18岁的艾青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学习绘画,第一个学期就要结束时,校长林风眠看了他的画说:“你在这里学不到东西,去国外吧。”就是林校长这么一句话,艾青动了出国求学的念头。

  第二年春天,艾青和几个热爱艺术的年轻人踏上了赴巴黎的路。艾青在巴黎全身心地沐浴在20世纪初兴起的现代艺术思潮的洗礼中,画艺开始突飞猛进。他还大量阅读了波德莱尔等现代诗人的作品,这些新颖的充满色彩的诗和画,使年轻的艾青受到深深的浸染和启迪。

  艾青后来回忆在年轻时学画的那段经历时说,他到了巴黎,才理解了林风眠校长为什么叫他出国学习———要想开阔视野,提高思想境界,就得迈出国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艾青在国难当头之时返回了祖国。在上海,他经漫画家江丰介绍,正式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和江丰、力扬、黄山定、于海等人积极筹备“春地美术研究所”与“春地画展”,他们的进步活动受到国民党当局的监视,不久艾青被捕了。在监狱里没有条件画画,艾青不得不放弃了多年热爱的绘画,他年轻的激情无法宣泄,于是在暗中握起了写诗的笔。《大堰河我的保姆》、《铁窗里》、《透明的夜》、《芦笛》、《一个拿撒勒人的死》、《巴黎》、《马赛》、《黎明》、《搏斗》等诗作,都是他在监狱里写的,并通过探监的人和律师带出来发表了,这些狱中诗是用艾青的化名写的,很快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艾青对绘画艺术的艰苦探求和体验,并没有从此幻灭,实际上绘画创作已经深深地开拓和丰富了他的艺术审美疆域,使他对美好的事物形成特殊的敏感,这正是一个诗人所应具备的素质。在监狱中,这种敏感以一种朴素自然而又浑厚坚实的风格在艾青的诗歌中爆发了。

  三年多的狱中生活结束后,他开始教书,编刊物,写作,今天这里、明天那方地漂泊着。1941年,他在周恩来的帮助下去了延安。

  1949年2月北平解放,艾青和江丰等人以军代表的身份,接管了中央美术学院。艾青心里埋藏多年的与美术的不解之缘又被唤醒了,艾青作为军代表进北平不久,就四处打听白石老人的情况,知道他还健在,便约了江丰,由李可染陪同去西城跨车胡同13号看望白石老人。艾青对齐白石说:“我在18岁的时候,看了老先生的四张册页,印象很深,多年都没有机会见到您,今天特意来拜访。”齐白石问:“你在哪儿看到我的画?”艾青说是在杭州西湖艺术院。齐白石知道来访者是艺术界的人,很是高兴,马上叫护士研墨,戴上袖子,拿出几张画纸给他们每人画了一幅画。

  白石老人当时兼任着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每月到学校一次,画一张画给学生作示范。有学生提出要把他的工资停掉。艾青听说了这件事对学生们说:“这样的老画家,每月来一次画一张画,就是很大的贡献。日本人来,他没有饿死。国民党来,也没有饿死,共产党来,怎么能把他饿死呢?何况美院院长徐悲鸿非常看重他,收藏了不少他的画,这样的提案当然不会采纳。”

  艾青作为军代表接管中央美术学院后,原想留在美术界工作,重操旧业。但是由于工作的需要,这个愿望没有实现,他不久就被调回文学界工作了,第二次与美术断了缘分。艾青说:“从那以后,我只能算是一个美术爱好者了。”
  

上一篇:艾青诗歌馆     下一篇:艾青戒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