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2022-03-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最闻名的一首,是《月光奏鸣曲》。

  三连音前后相连,不绝如缕,潺潺涌到耳边,徐缓轻柔地拢住了聆听的心灵,眼前如有幻境。这是《月光》的开头,照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释名家,钢琴大师威廉·肯普夫所说,是“三连音轻声细语,音流上闪烁着微茫之光。从深暗中,浮起了那支忧心忡忡的主题……从第一乐章的《柔板》中,可以发现印象派的萌芽。我们从倾听中仿佛目有所见,而我们的内心视觉也在帮听觉的忙。”这个乐章予人最突出的印象,就是它在乐音的分布上十分和谐,好像不露声色地用真情徐徐而又均匀地抹在每一个音上。整个乐章在音调上达到惊人的统一。从一开始,音乐里的和声就夹着微风吟唱,好像一架大自然的风琴。这种感觉带领着我们,在音乐里,一直走到了袅袅逝去的余音。这个第一乐章,其实说的是凄婉的面向死亡的情感,其内在的“真意”是阴沉而炽烈的葬礼思绪,可是音乐里那种单纯而又真挚的美感又实在太动人了,对于程度不深的爱好者来说,要体会这一层“真意”,怕是极其为难的。对音乐的理解,往往就有这样的情况,我们明明被告知了一支乐曲的真实“内容”,但是在自己心里真切的体会上,还要等待在某时某地、某种境遇里的“缘”。有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让《月光奏鸣曲》极度流行,迷倒无数有情人的,无疑正是曲中令人沉醉、惹人遐思的美感,而非其中“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一个音符的悲剧”。这个乐章的“水面”无比柔和宁静,我们要含着对每一个音的爱惜,仔细捉摸,才能体会到其中情感的律动和充满冥想、哀伤、幻觉、冲动、悲愤的丰富层次。这种“费解”不仅对于我们爱好者来说如此,就是对于职业的钢琴演奏家,也是常常只顾在“诗情画意”里做文章,要表现出音乐内涵里的悲剧性来,并不容易。(《月光奏鸣曲》的演奏版本很多,我们仔细去体会,有的轻快,有的呆板,有的深沉,差别很大。)然而我们若要去接近曲中“真意”,却非得先把那“诗情画意”的念头割去不可。

  第二乐章优雅轻盈,却又十分玄妙!对这个乐章最著名的评论是李斯特所说的“两个深渊之间的一朵小花”。它的面容像是美妙而欢畅的微笑,可是照罗曼·罗兰说来:“这个欢乐的、微笑的美人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事实上真的引起了悲哀的加深。她的出现使起初凄切的、压抑的内心变成复仇的激情。”钢琴之王李斯特早就坦承:由于节奏上的变化不定,要想把这个乐章奏好也是极其困难的。

  还是罗曼·罗兰,把第三乐章看作“流芳百世的爆发……夜晚强烈的暴风雨……内心巨大的画面”。这是沸腾的血液的冲锋,心脏在猛烈地擂着战鼓,琶音的巨浪前赴后继,在浪峰的最高点上捶响重音!《月光奏鸣曲》结束了,可是我们还应该再给自己一些时间,体验在内心里、在四周的空气里颤动不已的喘息。回想第一乐章,因其无比动人的美感而变得“费解”,如果把这个末乐章里愤怒的激情、搏斗的力量看做在第一乐章里被抑制的悲痛终于爆发,庶几可以加深对第一乐章的理解。

  《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笔下的一篇奇文,辞藻绚丽如《庄子》《离骚》,音乐的内容却如《国殇》般沉痛壮烈。老实说,它真是好听,但又真是难以读通!(有种解释说这是贝多芬为一场失败的爱情而作,但这在纪念此曲问世200周年的研究中也被否定。)可是——严谨的音乐内行们请原谅我——假如我们的内心就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看到了明月洒落的清辉,从而在音乐里享受着颤动心弦的喜悦,那又是多么美丽的“错误”!在这首并没有描写月光的《月光奏鸣曲》里,流动着音乐本身纯净无暇的美感,再加上那一份无比深切的真挚和温柔,叫人怎能不在舌尖品出画意、诗情?难怪有人说,《月光奏鸣曲》应该在所有音乐作品中享有“最罕见、最优先的特权。这个特权就是:不论献身音乐者或是门外汉都同样喜爱它;只要世间还存在着能聆听的耳朵,能爱能愁的心,人们就会一直喜爱它。”

  “月光”一名的由来,是德国名诗人海恩里希·雷尔斯塔布(他是舒伯特很多歌曲的词作者)在评论中称第一乐章使人想起瑞士卢塞恩湖上的月光。这个明目张胆的误解从此被出版商用作了此曲的标题,流传至今,却又因为标题本身足以诱发引人入胜的诗意联想,倒为此曲招徕了无数的“音乐耳朵”。这种“诗意”入不得门内人的眼,对于门外的广大爱好者来说,却实在是功不可没。音乐中“诗意”的影响力,于此也可见一斑。与这个标题同样富有“诗意”,而又与作品更加风马牛不相及的,是有关此曲系贝多芬为盲女所作的传说。这个完全是无中生有的故事自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传入我国后,一直流行了半个多世纪。几乎可以说它流行到哪里,就在哪里招募了大批的爱乐新兵,真是厥功至伟!近年来论者说及《月光》,往往只是带出一句“那故事并不真实”之类的话,想来若渐渐使这故事不为人知,那是多么可惜!这是音乐史上最出名而动人的传说,我们自当有所了解。

  话说贝多芬有一晚在郊外散步,忽闻一座简陋的木屋里传来钢琴的声音。驻足倾听,那曲调正是他所作的一首钢琴奏鸣曲。在这样贫苦的乡下人家,竟有人弹奏如此艰深的乐曲,使他十分好奇,就走到窗外聆听。忽然琴声止住,有少女的声音叹息道:“哎呀不行,这段太难了,我弹不好。要是能听听贝多芬弹奏,那可多么好。”又有男人说:“唉,要不是这么穷,我一定会设法买张票,让你听到他的演奏。”贝多芬大为感动,就敲门进去,眼前是一个还在劳作的鞋匠,在破旧的钢琴边,坐着一位盲眼的少女。方知鞋匠是少女的哥哥,二人相依为命,少女听邻近的贵族家弹琴,记住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的这首乐曲。贝多芬说:“我也是一个音乐家,想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他就在这架旧琴上弹起少女刚才所弹的乐曲。乐音无比美妙,一曲奏竟,使这位盲眼的少女感动得热泪满颊。忽然夜风吹灭了烛火,皎洁的月光从窗口侵入,恰恰罩住了盲眼的少女和钢琴的键盘。贝多芬为如此清幽的景况所感,乐思泉涌,当即在钢琴上即兴作出《月光奏鸣曲》。开始时,琴音恬美幽静,如明月冉冉升上天幕,将银光洒向林野山川。第二段里,曲调变得轻快活泼,好像淘气的精灵在月光里嬉戏。最后,乐曲向着辽阔激荡的海洋,奔涌呼啸而去。贝多芬起身就冲出门外,跑回家里,连夜把刚才弹奏的乐曲记在五线谱上——不朽的《月光奏鸣曲》诞生了!而那一对贫苦的兄妹,还沉浸在这从天而降的喜悦里。

  这故事是虚假的,对理解《月光奏鸣曲》的内容更是毫无帮助,但这美丽的错误却让无数心灵从此爱上了音乐!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共三十二首,(《月光奏鸣曲》是其中的第十四首。)其地位是钢琴音乐里的“新约圣经”;写作时间超过三十年,在音乐的风格和精神内容上,都被看作贝多芬的音乐自传。其中除了开头几首还多多少少带有前人遗留的社交色彩,以后就全部是一颗勇猛的心灵在音乐里的闯荡。尤其是自第二十八首以后的五首晚期作品,地位极高,蕴涵极深。第二十八首(作品101)和第二十九首被人们尊称为“101”和“106”,后者更是全部钢琴奏鸣曲文献中的“大雄宝殿”。而最后一首中的孤高奇崛,又令人恍然作“铁马冰河入梦来”之想。

  体验这样一个深沉宏肆而又无比壮美的精神历程不是容易的事,其中最宜于在爱乐之初聆赏的,首推《悲怆》《田园》《暴风雨》《热情》《黎明》(又称《华尔斯坦》)和《告别》。

  这其中只有第八奏鸣曲《悲怆》和第二十六奏鸣曲《告别》的标题是贝多芬自己命名的,然而《悲怆》这个标题却至多只能对这首乐曲的引子部分作出合理的解释,此后的曲趣就完全与这个名字背道而驰了。此曲活泼可爱,听来十分喜悦,却取了一个唬人的名字。贝多芬甚至给《告别》的三个乐章都取了标题:告别、睽离、归来。这是在全部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绝无仅有的一例,但我们也不必在音乐的流动中要求处处与标题对应。

  其余诸作的标题基本都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如果循此而往,无异于刻舟求剑。但由汉堡的出版商擅自取名的《热情》却是“一语中的”,标题与音乐契合无间,全曲正如一座名为“热情”的火山在爆发!这首乐曲力大无穷,给人极其强烈的激动。在全部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贝多芬自己最喜爱这一首。推想如果请他在三十二首里选择一位代表,并让我们首先聆听的,就是《热情》。
  
上一篇:贝多芬简介     下一篇:月光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