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幸福的校园生活

毕淑敏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2022-03-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与毕淑敏通话是一种享受。平和宽容的她却是妙语连珠,每每令人捧腹。她说自己每天奔波在从家到学校的路上,像小儿郎一样;她说自己吃遍了北师大从学一到学四食堂的所有菜,味道还不错,只是排队让人受不了,因为别的同学可以加塞,她却没有那么庞大的同学队伍。令自己稍显尴尬的是,每次去打饭,人家都以为她是老师。她很羡慕年轻同学们的汤可以端在手里挤来挤去居然洒不出来。
  校园里的毕淑敏经常遇到拿着书本请她签名的学生。有些同学对她说:“我知道你在这里读书,总希望有一天能碰到你,果然就碰到了。”有的同学甚至拿她打赌,一个说是,一个说不是,“毕淑敏怎么会在食堂排队打饭呢?”
  从1998年开始,毕淑敏到北京师范大学先读心理学硕士课程,再读博士课程,至2001年7月结束课程,将跨越四年时间。重新回到校园,毕淑敏感受颇多。她已经习惯了相对自由甚至有点“散淡”的写作,又要按时上课、按时交作业,这些已经很陌生。医生是个严谨、细致、真实的行当,没有一点浪漫主义,从医生到作家的跨越很大,完成这个转变,对毕淑敏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毕淑敏说:“面对新的领域,不能说从0开始,也是从1开始。”原来的写作是凭个人角度的体验、观察,学心理则是上升为科学学习。她希望从人的心理方面更多地接触整个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色人等,这两年她将中短篇小说创作全部放下,非常努力、吃力地在学。努力是一种状态,吃力则是因为心理学是非常系统的学科,她没有心理学本科的学位。
  毕淑敏对自己在学习纪律上要求有些苛刻,她有些遗憾地说,三年来自己只迟到一次,当时上课时间快到了,但同伴的情绪很忧虑,她觉得自己离开不合适,拖到最后才走,还是迟到了。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毕淑敏颇有些人缘,她自豪地告诉记者,自己是硕士班的班长:“可能是大家比较信任吧!”有一个很得力的副班长当助手,班里的组织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导师是美国心理学专家、香港中文大学的林孟平教授,为人做学问非常严谨,但对毕淑敏评价不错,他说,自己教过很多学生,很少遇到像毕淑敏这样努力的。她基础不是很好,但很投入。
  毕淑敏说她的学习也是缘份。1996年她写完《红处方》,其实处于非常好的创作状态。这时候正好有学习的机会,她便选择了后者。“10年以前我就有文学硕士的学位,所以再学心理学不是想拿什么学位,而是想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作品。”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探索的过程,是对自己、对人生的探索,这个过程是很快乐的,可以让自己更加清晰地把握自己,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创造,跟在别人的后面学习,是为了创造属于自己新的道路。学习间隙毕淑敏完成了《爱怕什么》,书里涉及很多心理学的知识。
  毕淑敏同时也客串一下教授。有很多大学都请毕淑敏当客座教授,但时间不能保障,她推辞了。“一个被论文逼得眼睛发绿的人,怎么会有时间去开讲座呢?”但她发现当自己偶尔作为学生去讲课时,所讲内容比以前更适合学生。最近她去大连大学任职客座教授,自定的讲题是“生与死”、“文学与人生”。毕淑敏说,在大学里也许还没有人开生死学这样的讲座。我们的民族是不谈死亡的,忌讳死亡。但是青年学生对这个课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出乎她的意料。学生们排队发言,没带纸笔的在台下四处借笔借纸抢着递条子,纷纷撰写自己的墓志铭,表达自己对死亡的看法,以至于最后校方不得不出来维持秩序。
  毕淑敏说,她以后可能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上一篇:腹有诗书语自华     下一篇:爱读书的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