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不衰”的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2022-03-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百花园。在唐代诗歌史上,中唐诗歌继盛唐诗歌之后又一次出现群芳竞艳、光华夺目的局面。中唐诗人不仅以巨笔浓墨真实地描绘了时代的社会面貌,而且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在生活的时代各放异采。中唐诗人是富于开拓精神、勇于革新的诗人。刘禹锡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
  刘禹锡,字梦得,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其祖先是匈奴族。七代祖刘亮,随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始改汉姓,入河南洛阳籍。其父刘绪,天宝末年进士,为避安史乱军,举族东迁,寓居苏州嘉兴(今浙江省嘉兴县)。刘禹锡就出生在嘉兴。他自幼聪敏好学,喜欢写诗。曾赢得当时江南有名的诗僧皎然和灵澈的称许。江南文物之邦的良好条件,为刘禹锡的成长提供了充足的精神营养。他十九岁左右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二岁参加进士考试,与柳宗元同榜及第。同年又中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应吏部取士科考试合格,授太子校书,怀着昭昭壮志开始涉足官场。刘禹锡在《华山歌》中兴奋地写道:“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丈夫无特达,虽富犹碌碌。”以华山峻拔雄伟的形象自喻自勉,立志以非凡的气概、矫世的伟力,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可是当时的社会并没有为刘禹锡实现理想铺平道路。中唐虽然较之晚唐的桑榆之景,还有些“中兴”之气,但已失去了大唐帝国的煊赫之威。以豪族大地主为阶级基础的藩镇,俨然以独立的小王国与唐王朝分庭抗礼,他们“重加税率”,令“老弱事耕稼,丁壮从征役”(《旧唐书·田承嗣传》),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贞元以后,宦官“威权日炽”(《旧唐书·宦官传序》),从肃宗起,皇帝差不多都由宦官拥立。宦官还主持“宫市”,白昼抢劫,为所欲为。加之土地兼并日益剧烈,各地官吏巧取豪夺,“剥下媚上,惟思竭泽,不虑无鱼”(《旧唐书·李渤传》)。广大农民不堪其苦,纷纷破产。接连不断的农民起义,猛烈地冲击并动摇着李唐王朝的腐朽统治。
  久蓄“报国松筠心”(《和武中丞秋日寄怀简诸僚故》)的刘禹锡,就是迎着这矛盾重重的社会现实走上仕途的。为了刷新政治,施道展志,报效国家,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的革新集团。王叔文是李诵作太子时的侍读,他经常和李诵议论朝政,纵谈历代兴衰,希望李诵执政之后对唐王朝的弊政有所改革。永贞元年(805),李诵即位为顺宗,即重用王叔文。王叔文很器重刘禹锡,推荐他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兼崇陵使判官,并“引禹锡及柳宗元入禁中,与之图议”(《旧唐书·刘禹锡传》),实行政治革新。刘禹锡工作勤奋,办事认真,很快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和中坚力量,与王叔文、王伾、柳宗元一起被称为“二王刘柳”。他们抑制豪强,严惩贪官;免除杂税,削减盐价;任用贤能,裁减冗员;废止宫市,放还宫女。这些革新措施一定程度地打击了宦官和方镇势力,减轻了人民的一些负担。这种政治改革,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但是由于顽固势力的联合反扑,这场有名的“永贞革新”只进行了一百四十六天就失败了。顺宗被迫让位,王叔文被杀害,王伾被逼死,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被贬放到边远州府作司马。历史上称此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沉重的政治打击,并没有使他屈服。他顽强地宣称:“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咏史二首》之一)不能在朝廷发挥才干实现抱负,就把笔墨作为“见志之具”(《献权舍人书》),将自己的满腔激愤倾注于诗歌之中,继续为坚持理想、鼓吹革新而斗争。刘禹锡常常借助政治寓言诗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政治见解。在《聚蚊谣》中,把那些为营私利而成群结党之辈比作“喧腾鼓舞喜昏黑”的蚊虫,他们扰乱视听,颠倒黑白,弄得“昧者不分聪者惑”。刘禹锡贬居朗州十年,曾多次游览武陵胜境桃花源,但他毫不留恋“世外桃源”。在《桃源行》中,生动描述了渔人“误入桃源”的情景和“一息不肯桃源住”的心情。这种遭受打击而不甘沉沦,处身逆境而保持雄心的顽强性格,在《秋词》二首之一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他说: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宪宗元和十年(815),刘禹锡从朗州应召回到长安。目睹新贵权倾京师,抚今追昔,无比愤慨,便以游玄都观看花为题,写了讽刺名作《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中使用贴切的比喻和语带双关的手法,抒发激愤,讽刺朝政。以千树桃花隐指暂时得势的当朝权臣,也含有“三月桃花一时红,风吹雨打一场空”的寓意。此诗一出,很快在长安传开,触痛了保守派的神经,被认为是讥刺执政。朝廷本来就不想重用刘禹锡和他的几位战友。因此,他到京只有一个月,又遭贬斥,且要贬到最远的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市)去。柳宗元以刘禹锡母亲年龄太大,不便远去,要求与刘对调,显示了崇高的友谊。由于大臣裴度的帮助,刘才被改贬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尽管再度被贬,但刘禹锡不变初衷,始终在考虑国家的前途,关心朝廷政治的发展。元和十二年(817)裴度督师平淮,李愬雪夜奇袭蔡州(今河南省汝南县)城,生擒吴元济,平定了淮西叛乱。谪居岭南的刘禹锡得知这一喜讯,兴奋地写了组诗《平蔡州三首》,其二云:
  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
  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泣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
  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
  吴氏父子盘踞淮西蔡、光、申三州,负隅顽抗三十多年。他们“禁人偶语于途,夜不然烛,有以酒食相过从者罪死”。平蔡以后,废除苛法,人民“始知有生民之乐”(《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六》)。刘禹锡真实地赞颂了这一事件,可说是诗人的史笔。
  元和十四年(819),刘禹锡在护送亡母灵柩北归途经衡阳时,突然接到战友柳宗元病逝的噩耗。他悲痛欲绝,“惊号大叫,如得狂病”(《祭柳员外文》)。特意为柳宗元料理后事,并写了《重至衡阳伤柳仪曹》诗来寄托深沉的哀思。此后还遵照柳宗元的遗言,帮他抚养子女和编纂遗稿。刘、柳始终如一的战斗情谊,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奉命卸任和州刺史回洛阳。过扬州与白居易相逢。白居易在酒席上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对刘禹锡先后二十三年被贬的悲苦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刘禹锡当即写了著名的和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表现了长期贬谪生活的郁闷之情、失去战友的孤单之感;而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既答谢了白居易的深情厚意,又表明了自己对生活的坚定乐观的信念。他把个人的人生感慨放在客观规律的发展之中,把个人生活的狭小范围和广阔的社会背景结合起来,扩大了思想的视野,增强了生活的信念。他的名句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寄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城中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杨柳枝词九首》之四),都反映了要求革新的愿望,也是他为坚持革新而斗争的理论基础。
  刘禹锡回到洛阳,被任为主客郎中,分司东都。次年,调回朝廷任主客郎中。五十七岁的刘禹锡一到长安,即以胜利者的姿态重游玄都观,以更加犀利的笔调,写下了《再游玄都观绝句》:
  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首诗是刘禹锡前此十四年所写《戏赠看花诸君子》绝句的续篇。但它主要不是在讽刺,而是抒发自己不怕打击、继续斗争的倔强意志,袒露了自己坚持斗争、坚持己见而获胜利的欢悦。
  由于朝廷朋党争斗激烈,刘禹锡政治上的挚友裴度称病辞去相位。刘禹锡为牛党所忌,在长安住了四年又被外放为地方官。这是他政治遭遇中的又一次挫折。但他仍不气馁,振作精神,勤于吏治。特别是到苏州任刺史时,正遇上特大水灾。他深入民间,询访疾苦,免除赋税徭役。开仓救济饥民,发展生产,安定民心,为人民做了不少有益的事。苏州人民对他十分感念。后人把他与曾在苏州做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一起赞为“三贤”,为他们建造了“三贤堂”。
  刘禹锡晚年多病,从地方官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昌二年(842)秋天,病情加剧,溘然长逝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世称刘宾客。临终前,刘禹锡抱病写了《子刘子自传》,公开为“永贞革新”进行辩护,为王叔文恢复名誉,为“二王刘柳”的革新行动留下了珍贵史料;同时,再次表明自己至死坚持革新的精神。
  尽管刘禹锡的革新行动不可能从根本上触动整个封建制度的本身,但他一生奋斗,素志不渝。在顺利时,为实现理想,竭力作为;在逆境中,为坚持理想,顽强不屈。尤其可贵的是,他在年老多病之际,仍渴望继续为革新事业再干一场:“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始闻秋风》)明人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说:“刘禹锡播迁一生,晚年洛下闲废,与绿野(裴度)、香山(白居易)诸老,优游诗酒间,而精华不衰,一时以‘诗豪’见推。公亦自有句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盖道其实也。”这是深中肯綮的评价。刘禹锡确是一位“精华不衰”的“诗豪”,一位值得重视的富有革新思想的诗人。
  
上一篇:苏州人刘禹锡     下一篇:刘禹锡作诗惹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