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家天子王昌龄

王昌龄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2022-03-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国古代诗人爱戴高帽子,当然也包括送高帽子,送者一般而言也是诗人。一顶高帽子,甚至可以作为代号变成名字。仅在唐代诗人中,高帽子就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诗骨陈子昂、诗佛王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囚贾岛、诗豪刘禹锡、诗魔白居易、诗鬼李贺……“诗”字前面所冠之字,有的很高雅有的很难听,不管当事人在世与否,或者高兴与否,都不要紧,时间日久,遂固定下来成了共识。在唐代这批诗人中,对王昌龄的称呼极为别致而且高贵非常,称作“诗家天子”。“天子”一词,在那个时代是绝对不敢随便称呼的,即使在今天,我们还觉得振聋发聩!
  王昌龄是陕西长安人。“故园今在霸陵西”是他诗中之句。这位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在古籍中有关他的史料极少,我们只知道他先授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故而人称“王江宁”)。也就是说,在政治仕途上他一生只做过比芝麻还小的下级官吏。但是,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中所载王昌龄的一个段子,却流传了1000多年。说是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个好朋友到歌舞厅娱乐,王昌龄说:“咱们各自作了那么多诗,但未见出高下,今天不妨看伶人所唱,以多者为牛,如何?”俄而一伶拊节出唱:“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得意地用手在墙壁上划一道,曰:“我的。”寻又一伶唱:“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听后用手在墙壁上也划一道,曰:“我的。”第三个歌伎上前再唱:“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又划一道,曰:“还是我的。”划后还看了一眼王之涣。王之涣自以为得名最久,此时脸上挂不住,便说:“她们皆潦倒者,所唱下里巴人,岂是阳春白雪?”遂指后来一绝色伎者曰:“她所唱,如果不是我的,我拜你们为师;如果是我的,则相反。”言毕,但见伎者袅袅至前,玉口吐兰,所唱正是王之涣的名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三人大笑,欢醉竟日。当然了,《唐才子传》里这则被后人称作“旗亭画壁”的故事置于“王之涣”部分,是重点夸奖王之涣的,但无可争议的是,王昌龄诗作确实不赖,更何况还占了两首。
  唐代以后,更有好事者对唐人七绝诗作筛出了七首“极品”,王昌龄又是占了两首。其中一首,竟被明代大文豪王世贞和清代大文豪王夫子称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唐人七绝第一”,这就是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是中国诗歌史上七言绝句中罕见的佳作。诗从“秦”、“汉”渲染兴起,切入题旨,再以“龙城”、“飞将”、“胡马”、“阴山”完成叙事的巧妙替代,其中“但使”和“不教”在语气转换时做得天衣无缝。在古代诗词中,“关”,多指战事,“月”,多指幽思,是边塞诗中最常出现的物象,从这二者间所发出的感慨,几乎被古往今来的诗人写尽,但此诗,却只从一个山脚着目,用短短28个字,给了读者无限的遐想,使我们完全可以从一个征人、一队征人看到了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个征人,继而从一个不还、一队不还,看到了千千万万个不还。“明月在秦关在汉”,起句突兀却耐人寻味,言内言外物象因时空不同在这一瞬间衍为永恒。这就是现代大诗人闻一多先生从中所体会到的:王昌龄诗给人的印象是“点”,使人读起来产生“颤动”!
  湖南至今还有一座芙蓉楼,是当地人对王昌龄的纪念。不过前边所提“一片冰心在玉壶”那首《芙蓉楼送辛渐》的“芙蓉楼”当时是在江苏。一代英才从长安贬谪南京,王昌龄已经够落魄了,那知他的“冰心”从“玉壶”传到朝廷后,却被再次贬谪到更为遥远的湖南山区。虽说是“官”,但他不是管官的官,而是官管的官,像他这样的“官”,在湖南竟然清贫到了自己拣枯枝烧饭的窘境,好在他政声不错,诗名更大,经常有人在路上跪着向他求诗,聊可补贴日用。据传,王昌龄乘船路过马当山时,船夫说到了这里都要祭神。王昌龄与仆从拿了祭品上岸拜神,还把一双草鞋奉献给了神灵的夫人,并且题诗一首以示敬意。船开了一段后,他们想起放在草鞋里的一把刚买的小刀忘了拿出来,正嗟叹间,一条3尺长的红鲤鱼跳上了船,打开鱼肚子,那把刀赫然就在里面。
  七言绝句是王昌龄的拿手好戏。“绝句”本自南北朝五言四句的乐府短歌演变而成,五绝早,七绝稍晚,到初唐时虽有一些作品,但数量不多,更未引起诗人们关注,当然也就不可能定型。而花大气力用七绝写作,并使之神固气完、奠定其在诗坛上独立地位的是王昌龄。《全唐诗》中现存王昌龄诗作,五七言绝句占了一半。在题材上,王昌龄的诗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他长于抒情,善于以典型的情景、精练的语言表现丰富的内涵,意味浑厚深长。请看这首《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一群采莲的少女,她们的裙子绿得像荷叶一样,红润的脸颊与盛开的荷花相映增美,人荷相杂使人难以分清,歌声由池中传来,才知道她们穿行在荷花丛中采莲呢!诗的前两句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精灵,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更加高妙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以及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王昌龄大部分时间落魄各地,既达荒僻湘西、岭南,亦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还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不仅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还成就了他著名的诗歌理论著作《诗格》。《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王昌龄《诗格》二卷、《诗中密旨》一卷。在这部著作中,王昌龄划时代地提出“诗有三境”之说,对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一曰“物境”,即“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主要指山水自然物态的描绘;二曰“情境”,即“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主要指诗歌艺术形象亲身体验的真实感情;三曰“意境”,即“张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主要指诗歌艺术形象所表现的内心感受、体会、认识。简言之,近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真善美。“三境”到了,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言有尽而意无穷。
  据史书载,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舍命陪君子,由于喝酒过多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还结识了大诗人李白,作有《巴陵送李十二》诗。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除李、孟外,王昌龄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王昌龄死后,第一个到他家中看望的就是常建,还写了一首《宿王昌龄隐居》诗,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
  王昌龄死得极惨。“安史之乱”爆发后,王昌龄离开湖南往北走,尽管长安已陷落,但他还是想回到他的家乡,回到他的亲人身边。因战乱,他东躲西藏流落到了安徽,这里竟然成了他的“绝境”。在此,他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害。《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闾丘晓为什么要杀他,今天没有史料说明。“所忌而杀”,“忌”什么?闾丘晓并不是诗人呀。这个闾丘晓身为国家命官,此时不去杀安禄山、史思明之类的“冒牌天子”,却要杀王昌龄这样的“诗家夫子”,实在令人费解。好在王昌龄死后不久,宰相张镐兼任河南军区司令和叛军开战,因宋州被叛军围攻,张镐星夜兼程杀奔宋州,同时让距离更近的闾丘晓火速出兵救援。谁知闾丘晓不予理睬,姗姗来迟,致使宋州失陷,张镐遂杀他。“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闾丘晓向张镐求饶,说家里有父母要照顾,求活命。张镐一句话把他噎了回去:“王昌龄的双亲由谁来养老?”按军法,活活打死。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我们今天说,南唐后主李煜是“诗家天子”,北宋徽宗赵佶也是“诗家天子”。把他们二人与王昌龄放在一起评价的话,他们是“天子”,但没有干好自己的本分,王昌龄不是天子,但却干成了自己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