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青年人的楷模:张海迪
张海迪1983年5月9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出通知,号召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向张海迪学习。
从此,张海迪这个名字迅速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深入亿万人民群众的心中。张海迪的事迹成为人们交谈的一个重要话题。
有人说,张海迪真是太光荣了。
有人说,张海迪真是太不幸了。
有人说,张海迪真是太不容易了。
有人说,张海迪真是太有能耐了。
有人说,张海迪真是太坚强了。
……
每一种说法都有道理。
我们确实可以从张海迪不平凡的生活轨迹中,看到和学到许多许多的东西。
张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东济南。她本来有着一个幸福的童年,父母亲都很喜欢她。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5岁的小海迪突然患上了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5年中她被迫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就这样,原本天真活泼的小姑娘,现在只能整天病卧在床上了。看着小伙伴们高高兴兴地一起跳皮筋,高高兴兴地一起背着书包上学校,张海迪幼弱的心灵,被痛苦压碎了。她狠狠地捶打着自己失去知觉的双腿,悲伤地哭喊着:“妈妈,我要走路!我要上学!”
爸爸妈妈深深地知道女儿正经受着痛苦和折磨,深深地理解女儿正忍受着孤独和寂寞。他们给了她无私、无限的爱。他们也已经被女儿的疾病拖得疲惫不堪。但是他们还要继续想尽一切办法为女儿治病,无微不至地关心她的生活起居,但是他们为女儿着想的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想方设法鼓起女儿生活的勇气,鼓励她奋发向上,同命运做斗争。于是,爸爸给她买来书籍、本子、铅笔和橡皮,妈妈给她讲高玉宝刻苦自学的故事,讲奥斯特洛夫斯基瘫痪后写小说的事迹。
在父母爱心的抚慰下,在勇敢者精神的感召下,张海迪面前出现了一幅广阔的生活图景。她决心做一个勇敢面对生活和有所作为的人。
异常艰苦的自学开始了。张海迪克服重重困难,顽强地坚持着、坚持着。即使是刚刚做过大手木,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病床上,她也没有停止学习。就这样慢慢地,她学会了汉语拼音,学会了查字典,学会了越来越多的字。就这样慢慢地,她能读小说了。小说给了她丰富多彩的生活,给了她许多新的知识,给了她精辟透彻的道理。她到了手不释卷的地步,常常是捧起一本书就不肯放下,她觉得应该把书中那些有用的东西摘录下来,以便随时查阅。于是她开始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撑着身体大段大段地抄书,抄名言警句,抄那些她认为重要的知识。
常年卧床使海迪上身长了大面积的褥疮,而手术造成的肋间神经痛也不断地折磨着她,但她从一本本催人奋进的书中得到了更多的勇气和力量。她从这些书中,逐渐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病倒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进取的信心和力量;只要精神不倒,就能战胜困难,创造出美好的生活。就是靠着这种精神上的力量,张海迪以惊人的毅力,系统地自学完了初中和高中的课程。
她没有就此止步,她还要继续学习,她要学到为人民群众做事的本领。她报考了县工会夜校。考试的那天晚上,天下起了小雨,她没能在现定时间内到达考场。夜校老师对她说:“别考了,你有特殊情况,找们收下你!”可张海迪已经在生活的磨难中养成了坚强的性格,她不要人们的怜悯和照顾,她要靠自己的成绩取得入学资格。她说什么也要参加考试。为了不影响考场秩序,她硬是在院子里借着手电筒的光亮,做完了考题。
看到张海迪如此这般地学习,有的人无法理解,问她:“你一个瘫巴人,整天学呀,写呀,画呀,有什么用呢?”在日记里,她这样回答这些人的疑问: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多为群众做些事情。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
1970年,张海迪15岁,父母被下放到山东一个贫穷偏僻的小村庄。她只能跟随父母来到了这里。她看到村里缺医少药,人们得了病都必须跑到十几里外的公社卫生院去,于是便产生了一个想法:找不能下地干活儿,但可以学着给人看病呀。她在昏暗的油灯下开始攻读一本本的医学书,还让父亲给她买来体温计、听诊器和针灸用的银针,当起了乡村医生。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她给当地人治病达1万多人次。一位患脑血栓后遗症多年,瘫在炕上不能说话的老人,经她银针治疗后站了起来,并能开口说话了;一个有脑膜炎后遗症,炕上吃炕上拉的孩子,经她针灸后能够下地抱柴禾、收拾院子了……她的针灸技术在当地出了名,前来看病的人也络绎不绝。由于她是靠在轮椅上给人治病,每当给病人扎针时间一久,她的肋间神经便会剧烈地疼痛起来,而脊椎更是弯曲成了“S”形,久而久之就定型了。由于坐得太久,她的褥疮也严重感染,脓血每天都要把褥子浸透,身上总是冷一阵热一阵。为了不让父母担忧,张海迪每次都要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自己对着镜子换药。伤口一个个溃烂发黑,必须及时清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她颤抖着拿起剪刀,心也跟着剧烈地颤抖起来。她让心平静下来,告诉它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为了能继续给人治病,必须忍受这暂时的痛苦。她的手不再颤抖,握住剪刀一下一下地剜去那带血的腐肉。她为了给别人解除痛苦,自己却得忍受着如此多的痛苦,但她却因为找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而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
1974年冬天,张海迪和父母一起回到济南。返城的年轻伙伴们一个个都有了着落,有的进了工厂,有的参了军,有的上了大学。她不愿让父母养自己一辈子,而且经验告诉她,只有工作才会快乐,她也要去找份工作。她手摇轮椅,四处寻找。可从冬到夏,没有结果。人家还说:“多少好胳膊好腿的都找不到工作,哪有地方安排你!”
张海迪心如死灰。她觉得自己的生命价值已经完结,没有必要再这样拖累父母,忍受痛苦活下去了。一天傍晚趁父母不在,她吞下了大量的安眠药,然后闭着眼睛平静地坐在轮椅上。但平静顷刻即过,海迪的心开始翻腾,她想起了父母亲养育自己十几年的心血,想起了乡亲们给予自己的快乐和厚爱,想起了自己在日记里写下的话语……突然,她想起了保尔的那句名言:即使到了生活无法忍受时,也要善于生活下去!一个坚定的想法出现在她的脑海中:“不!不!我不能死!还有多少事情等着我去做啊!”“来人啊!救救我……”张海迪扯起自己的头发,大声呼喊。
死神被吓跑了。
张海迪还怕什么呢?以病残之身坐在轮椅上的她又开始了新的奋斗。
她学习无线电修理技术,当修理工;她学习英语、德语、日语和世界语,做翻译工作;随后她走上了文学之路。
虽然,张海迪在此之前已有了较好的文学基础:她看过很多书,其中很多是文学作品;她有记笔记、写日记的习惯,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但是,文学创作既需要脑力又需要体力,既需要灵感又需要持久的耐力,即便是对于正常的人,也是一件极艰苦的事情,何况她的身体是这样一种状况呢。她凭着自己对生活特有的激情和执著,凭着早已炼就的坚强毅力,很快便战胜了这些困难。她从早到晚坐在书桌前,不断地写,不断地改。由于缺少活动,她的两腿开始浮肿,浮肿得连鞋都穿不上,身体也异常地疲劳,可她硬是不肯放下手中的笔,咬着牙继续不断地写,不断地改。
一次一次的失败并没有吓倒这位残疾姑娘,而一次一次的失败却构筑出她走向成功的道路。1983年后,张海迪的创作和翻译作品陆续问世。其中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可以作为她的代表作,它圆了海迪的文学梦,也圆了海迪一次次生命拼搏的梦。
1983年,海迪还圆了一个人生之梦,有了一个志同道合、相亲相爱的丈夫。好强的海迪要努力成为一个称职的妻子,她争着洗衣服、洗被褥、拖地……她说:“自己什么都能做才是我的快乐!”
是啊,一个从小就失去了完满身躯的人,又是多么渴望生活的圆满,渴望自己能够做成生活中应该做的一切事情啊!我们,不!全国人民,都祝愿海迪健康、快乐、心想事成!
海迪获得了很多荣誉,但她没有躺在荣誉上睡大觉。她把荣誉当作是党和人民对她的鞭策和鼓励,她继续同命运做着顽强的斗争,拼命地工作着。长期的劳累,体质的全面下降,使凶恶的病魔再一次有了可乘之机。海迪几年前鼻梁被眼镜压破一块,伤口不断溃烂出血。忘我工作的海迪对此并不特别在意,在家用手绢捂捂,出门用眼镜遮起来,以致出现病变症状。后经专家察看、提醒、催促,才于1991年初在丈夫陪同下赴上海医治。医院确诊为:鼻梁基底细胞癌。
张海迪面对着病魔,面对着厄运,已不再感到惧怕,她没有悲伤,没有哀叹,她无所畏惧地迎接命运的又一次挑战。她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对于她来说,已成家常便饭,在她生命的历程中,光是大手术,就已经五次了。可是这第六次大手术——癌变切除和植皮手术,医生们有些替海迪担心,担心她挺不住。因为她有高位截瘫的特殊病情,手术不能使用一点麻醉药物,以防癌变组织扩散。没想到,海迪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海迪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剧痛,手术顺利完成。事后她风趣地对守候在自己身边的丈夫说:“我都快成为‘忍痛专家’了。”
海迪不仅是忍受肉体痛苦、热爱生命的“专家”,她更是忍受生活痛苦、顽强战斗、努力奉献的英雄。这位英雄至今仍在以自己的病残之躯继续为杜会奉献着。
海迪,我们——当代中国的青年,向你致敬!
海迪,我们——当代中国的青年,向你学习!
生活的磨难,往往是产生杰出艺术品的沃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张海迪我自己塑造了自己
下一篇:张衡简介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