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门是明军破元大都的缺口?

北京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2022-03-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二十一日,平江(今江苏苏州)城破,张士诚败亡,朱元璋随即召集诸大将开会。诸将一致认为,北伐时机已经成熟。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二十五万开始北伐。
  与此同时,朱元璋又发一篇告北方人民的檄文,大造舆论,宣传拯救百姓的宗旨。

  按照部署,徐达、常遇春率军由淮安(今江苏淮安)北上,直扑山东。到年底,山东全境尽为徐达占领。同时,由征戍将军邓愈率领的偏师也由襄阳(今湖北襄樊)北略南阳(今河南南阳),进入河南境内。十二月,中书右丞相李善长率百官奏请朱元璋正式建国称帝。次年(1368)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在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建国号曰大明,年号洪武。一个新的朝代正式建立。

  洪武元年(1368)三月,徐达、常遇春挥师入豫,直捣汴梁(今河南开封)。五月,朱元璋到汴梁,下令停止西征,集中力量开始北伐大都。
  当时北方各支军阀与朝中太子、朝臣党同伐异,相互攻打,混乱一团。为了利用这种有利形势,防止扩廓帖木儿与李思齐转而共同对付明军,朱元璋下令徐达迅速直攻大都。朱元璋据地图指示:“下山东之粟以给馈饷。由邺趋赵,转临清而北,直抵元都。彼外援不及,内自惊溃,可不战而下。”徐达问:“臣考虑进师之日,恐其北奔,将遗后患。要不要命师穷追?”朱元璋说:“若纵其北归,天命厌绝,彼自澌灭,不必穷追。但其出塞之后,即固守疆域,防其侵扰就行了。”徐达领命而去,将为元顺帝故意留出一条道。

  七月二十七日,徐达进据通州(今北京通县)。元顺帝知明军逼近,大惊失色,便集后妃、太子准备北走。二十八日晨,又召群臣商议。元顺帝不顾群臣固守京城的意见,决计弃城北奔。于是日夜三鼓,顺帝乘夜带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及诸妃仓皇出健德门,北奔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
  八月二日据推算为公历1368年9月14日,徐达等至齐化门,填濠登城而入。因元监国淮王帖木儿不花及丞相庆童等不降,执而斩杀。然后封府库图籍宝物,令指挥张胜率千余人守宫殿门,宫人妃主,皆令其宦者护视。同时告诫士卒勿施横暴。吏民安堵,市肆不易。改大都路为北平府,置六卫。命都督副使孙兴祖、佥事华云龙守北平。徐达、常遇春等分兵四出。至十月十一日,元都周围郡县全部平定,诏告天下。
  元顺帝逃到上都后,多次指挥军队反扑大都,均未成功,于洪武三年(1370)四月在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西岸)病死,子爱猷识理达腊在和林(今蒙古共和国哈尔和林)继位。爱猷识理达腊死,子脱古思帖木儿继立。

  链接
  健德门:位于内城北垣西侧,今德胜门立交桥南端。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军攻入元大都城,改称北平,同年九月将北垣西侧门“健德门”改为“德胜门”(今德胜门外小关),另于北垣南五里筑土城垣,此新土城垣初为北平城北垣之二道防线,以防元军反攻,筑土垣时西临积水潭水面,故将城垣稍向南斜,避开积水潭宽水面,从水面窄处斜至西城垣(今西直门立交桥东),故形成北京内城西北之缺角。是年北平城北垣仍然使用,至洪武四年(1371年)改建北平城垣,始废旧北垣及“德胜门”、“安定门”及东垣北端之“光熙门”、西垣北端之“肃清门”。将新筑北垣加宽加高,西侧门仍称“德胜门”,正统元年至四年(1436-1439年)修建城楼、瓮城、箭楼、闸楼。
  齐化门:朝阳门,元代称齐化门。标志是瓮城门洞上刻有一枝谷穗。它是北京的粮门,多走粮车。朝阳门也叫“杜门”,有休息的意思。通过京杭大运河运来的漕粮,都由此门入城,存放在朝阳门内的几座大仓库内,因此它多走粮车。它的瓮城内建有关帝庙,但庙里只有神牌而没有神像。(法制晚报阿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