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潮灾难
钱江潮钱塘江涌潮这一天下奇观,已广为人知,然而,涌潮也确实给沿江人民带来过深重的灾难。唐代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曾以文祷神,文中有“安波则为利,洚流则为害”。不过,涌潮的危害却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早在三国时,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便有绍兴府“大风海溢”的记载,海宁“平地水八尺”。
唐大历十年(公元775年)七月大风,杭州“海水翻潮,飘荡州廓五千余家,船千余只,全家陷溺者百余户,死者四百余人”;咸通元年(公元860年),钱塘县(今杭州市的一部分)潮水冲激江岸,“奔驶入城,势莫能御”。
明成化八年(1472年)七月,狂风大作,江海横溢,钱塘江北岸杭州至平湖,“城郭多颓,庐舍漂流,人畜溺死”。海盐平地水丈余,“溺死男女万余人”。
飓风拔木浪如山,振荡乾坤倾刻间
临海人家千万户,漂流不见一人还。
朱淑贞的这首《海上记事》,便是当时这一惨象的写照。
风暴潮始终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大祸害。每当台风来临,又值大潮汛,便会出现强烈的风暴潮。冲击两岸堤防,一旦海塘溃决,便会洪流遍野,扫荡田禾、庐舍,甚至人畜溺死。有幸脱逃而保住性命者,也难免流离失所。潮水即便退却,已是田土皆咸,数年不能耕种,荒田残垣,哀鸿遍地,惨不忍睹。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至新中国建立前夕的近千年间,潮灾的损失已无法统计。
坍江是钱塘江河口的又一灾害。由于河口大多为粉沙土,缺乏粘性,容易被冲蚀,在潮流和山洪的作用下,往往引起岸滩崩塌,大面积坍江。历史上,一坍数十里的记载也有多次。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八月,盐官“海失故道,潮汐冲平野三十余里”,城南几十里的沙滩全部冲失,江流直逼城下,“蜀山沦入海中”;元代元祐元年(1314年)九月,盐官海溢,又“陷地三十余里”。萧山南沙和绍兴一带,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至民国初年,共坍失田地38万亩。当地有“火烧一半,坍江全完”之说。
此坍彼涨,往往是一岸坍塌,另一岸又涨出新的沙滩,而沙滩上的盐民则跟着搬家,时而北岸,时而南岸,处于“十年九搬家”的状况。比之“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的变迁又不知快了多少。因此,萧、绍一带近江人家,有钱不造房,长住茅草棚。
何意滔天苦作威,狂驱海若走冯夷。
因看平地波翻起,知是沧浪鼎沸时。
初似长平万瓦震,忽如员峤立鳌移。
直应待得澄如练,会有安流往济时。
这是宋代齐唐的《观潮》诗,反映了当时人们认为涌潮乃上苍、神灵所为,对其无可奈何的情绪。在抗拒涌潮危害的斗争中,人们开始在两岸修筑海塘,然而,却仍然出现潮水破堤毁塘的现象。直到新中国成立,这种状况才初步得到控制。
1974年8月,13号台风恰巧与天文异常大潮相遭遇,形成强大的风暴潮在浙江登陆,杭州以下潮位突破历史最高纪录,有的地方甚至超过历史最高纪录1米多。真是“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然而,由于主塘的稳固,涌潮危害被控制在最低限度。
60年代以来,钱塘江两岸未发生过主塘溃决的现象。沿江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一幢幢楼房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然而,要彻底驯服涌潮,让它造福于人类,还有待进一步的努力。
2010年10月10日下午,杭州市南阳观潮城附近发生钱塘江水卷人事件。下午约两时许,钱塘江潮水经过了南阳观潮城附近,潮水来时游客都呆在安全区域,见潮水过去后,便有约七八人走到河坝下嬉水,“没想到回头潮过来了,一下子将他们卷了下去。”14时15分,现场游客报警。之后,一位游客划船下江寻人。被卷走的游客都是萧山本地人,其中有三名小孩。事发后,一名7岁的孩子游回岸边,消防救援人员乘冲锋舟救回一对母女。消防救援人员以及附近村民乘坐船只在江中搜救,仍有约4人下落不明。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