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与云平”──漫话长城

长城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2022-03-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拥旄为汉将,汗马出长城。
  长城地势险,万里与云平。

  这是南朝诗人鲍照在一千五百多年前赞咏长城的一首诗。我国的万里长城宛如一条巨龙,蜿蜒在祖国辽阔的北方。它跨越浩瀚的沙漠,翻腾巍巍的群山,穿过茫茫的草原,奔入苍茫的大海。长城是世界上罕见的建筑奇迹。据报道,宇宙航行员从月球上回顾地球时,长城是最明显的人工建筑之一。

  据古书记载,修建一列长长的城墙来抵御敌国的进攻,最早是从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开始的。楚国的长城当时号为“方城”,大约是在公元前656年以前就兴建了。楚长城大致在今河南南部沿伏牛山一线,总长一千里左右。其后则有齐长城,魏长城,赵长城,燕长城,秦长城等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原先各国之间的长城拆除,将原先燕国、赵国和泰国北境的长城,连结起来,成为一道坚不可摧的北部防御线。据后人统计,秦始皇时修的长城全长一万余里。从此,万里长城的名称就和秦始皇的名字共同闻名于世了。

  秦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郡治在今辽宁辽阳)。据《史记》记载,从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开始修建长城,到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完成,前后共进行了九年时间。这项工程是由大将蒙恬主持的。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对于防止北方游牧民族骑兵的骚扰,保障北部十二郡的开发,保护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秦始皇毕竟是一位封建帝王,他好大喜功,急于求成,在短短的八九年时间内,迫使全国数百万的劳力脱离正常生产去修建长城,这就极大地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因苦役而惨死于长城脚下的劳动人民,无计其数。民间流传的关于孟姜女的故事,正是这种情况的写照。

  根据传说,孟姜女是个聪明美丽的姑娘。有一天她在自家的花园玩耍,突然在葡萄架下碰上了一个书生。这个书生名叫范喜良,是因为逃避秦始皇的苦役躲到孟家花园来的。他俩一见钟情,孟姜女的父母也很喜欢这个青年,便选择一个喜庆的日子,给他们办了喜事。不料,范喜良逃役的事被官府发觉了。在洞房花烛之夜,一帮如狼似虎的差役涌进了喜堂,无情地把范喜良捉去了。孟姜女痛哭了一场,日夜思念着丈夫。冬天来临,气候骤然寒冷,天空飘着雪花。孟姜女想着在长城边服苦役的丈夫,还穿着单薄的衣裳,便连夜给他赶制了棉衣,然后千里迢迢,来到长城脚下,看望范喜良。不料范喜良经不起苦役的折磨,早已惨死在工地上。狠心的监工命令人把他的尸首,埋在长城下垫基。孟姜女听到这个消息,悲痛欲绝,就坐在长城边范喜良埋葬处足足哭了三天三夜;终于哭倒长城,露出了丈夫的尸首。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秦王朝滥施民力暴政的痛恨。现在,在长城最东头的山海关附近,还有一座名叫“贞女庙”的孟姜女庙,庙内有她的坟,坟旁有一巨石,题刻着“望夫石”三字。庙内还有南宋文天祥题写的一副对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它表明了诗人对秦始皇暴政的贬责和对受害的孟姜女的深切同情。

  汉长城比秦长城又有所发展,东起鸭绿江畔,西边一直扩展到今天新疆的罗布泊,全长超过两万里,是长城历史上最长的时期。由于两汉王朝在西部边境屯田和移民,这时长城起着保护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汉长城的遗迹,至今在河西走廊至新疆一线的万里古道上,犹然可见。汉以后,万里长城历经变迁。到明朝,从明太祖起,又一次修建长城,大约从洪武元年(1368年)一直修到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历时二百三十多年。明长城是修建规模最大、修筑技术最高的一次。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长城东段的防御作用更大,关乎国都的安危。所以,东段的长城都用整齐的条石和大块的城砖砌成。大的条石长达三米,重两千多斤。明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鸭绿江口,总长一万二千七百多里。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万里长城了。

  万里长城的历史,如果从秦始皇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长城一直作为我国古老文明的标志而盛传于世,也是我国各民族角逐争战的历史舞台。至今在长城沿线,还留传许多惊心动魄的古代战斗故事。在山西北部的长城南沿,发生过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战。那是汉高祖刘邦刚登上皇位不久,北部匈奴大规模南攻。冒顿(mò dú)单于(chán yú,匈奴国王)引“控弦之士三十余万”,从马邑(今山西朔县)南攻雁门、楼烦,突破长城缺口,直下太原。刘邦亲自带兵三十二万进行抵抗,不料被匈奴兵包围在平城白登(今山西大同附近)。后来多亏汉王朝向匈奴阏氏(yān shì,王后)进行大量财物贿赂,刘邦才平安南归。

  在长城最东面的山海关,号称“万里长城第一关”,形势十分险要,诗人们曾描写为:“万顷洪涛观不尽,千寻绝壁渡应难”,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朝末年,李自成农民军和明王朝的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曾在这里激战。吴三桂勾结清兵,联合向农民军进攻,李自成军终因寡不敌众,左右受攻而战败。随后,吴三桂将山海关大门洞开,引清兵入关,明王朝宣告灭亡。

  长城的另一个军事要地是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西北二十公里。早在战国时代赵国名将李牧,就在这里与匈奴大战,当地人曾建有“靖边寺”纪念他。至今在该地尚有李牧墓碑一块。汉代的“飞将军”李广,在任雁门太守时,也曾在这里与匈奴多次激战。有一次,他失误为匈奴所俘,匈奴骑兵把他放在两马之间的网兜里。他假装晕死躺下,等敌军不注意时,突然一跃而起,把一个匈奴兵推下马去,夺马南归。北宋杨门诸将也是在雁门古塞立下战功的。至今,在雁门关北口还立有“杨将军祠”。被誉为“杨无敌”的老令公的杨业,和他夫人余(原姓折)太君的塑像,至今依旧凛然端坐在杨家祠内。

  位于北京西北的长城居庸关,在两山夹峙、山形陡峭的峡谷之中,自古号称“绝险”、“天险”。从汉朝以来这儿也是有名的古战场。十三世纪中叶,金王朝和蒙古兵在这里激战。金兵用铁水来封固居庸关的几道关门,在关沟内外一百多里地,布满了鹿角似的铁蒺藜(带刺的军事防御工具)。他们满以为蒙古兵插翅难进了。没有料到,第二天清早,蒙古兵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穿过了一条森林小道自天而降,轻而易举地越过了居庸关。元朝末年,明军攻打大都(今北京),元顺帝仓皇携带后妃、太子出走,又是从居庸关往北逃跑的。

  明长城最西端的嘉峪关,在甘肃省西部,也是古代军事要地。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诗中描写它的险要说“严关百尺界天西”,“东南谁比此关雄”。至今,在嘉峪关西门外百余米的地方,还鹄立着清代刻有“天下雄关”四个大字的石碑。城楼内还有一块写着“长城主宰”四个字的匾额。嘉峪关是现存长城关城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它雄峙嘉峪关山上,南对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北为一片茫茫的戈壁滩,长长的城墙,蜿蜒向东,万里不绝。

  到了近代现代,长城成为我国人民抗击外敌的重要防线。1900年八国联军闯至山海关、居庸关等地,遭到当地人民奋勇抗击。伟大的抗日战争时期,在长城内外,中华民族的无数优秀儿女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周旋奋战。1933年,当日军悍然侵占察哈尔北部(今河北省北部张家口一带)时,民族英雄、共产党员吉鸿昌和爱国将领冯玉祥、方振武等,自动组织民众抗日同盟军,在河北北部,沿长城一带,与侵略军激战。在战斗中,任同盟军前敌总指挥的吉鸿昌将军,身先士卒,手提大刀,与敌军拼杀。在顺义、怀柔之间的牛栏山激战中,他冒着敌机的轰炸和机枪的扫射,率领大刀队楔入敌阵,杀得敌军狼狈逃窜。在多沦(今内蒙古河北交界处)激战中,吉鸿昌即兴赋诗,鼓励士气,诗云:“有贼无我,有我无贼。非贼杀我,即我杀贼。半壁河山,业经改色。是好男儿,舍身报国。”这次长城保卫战,最后由于国民党政府的破坏而失败了,吉鸿昌也惨遭蒋介石的杀害。但是这次战斗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如同万里长城一样,坚不可摧。

  今天,古老的长城已失去原有的作用,但却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她以巍峨的姿态,永远屹立在东方,闻名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