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作家的自画像

巴金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2022-03-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代表作有《家》、《春》、《秋》三步曲。
  巴金的童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10 岁那年,使巴金懂得“爱与被爱的幸福”的母亲去世了。初识人生苦味的巴金还没有走出丧母的阴影,不久父亲又离开了人间,最令他伤心的是老祖父不许他进学堂,粉碎了他早就憧憬的上学梦。

  不能上学,13岁的巴金便将几乎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读书上。
  作为一个大地主官僚家庭,李公馆拥有大量藏书。置身于深宅大院的巴金擦干泪水,强忍住心头的痛楚,振作精神一头扎进书的海洋。古代典籍有些字句相当艰涩、深奥,一些篇目也很枯燥,不大好读,但巴金没有退却,他还是坚持在书斋中静心潜读。日积月累,小小年纪的他竟一字不差地背出了200多篇古文。除此之外,他还千方百计地找来各种各样的古典小说阅读。一本《说岳传》是他最爱看的。

  大量的阅读给压抑之中的少年巴金带来了极大的乐趣,同时在他面前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他深深体会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精湛、深厚,中国文学的精奇、美丽。从此,他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20年初,祖父去世,巴金出笼的鸟儿似的,终于得以呼吸深宅之外的新鲜空气。秋天,他随三哥进了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学习,1923年春他又踏上去上海求学的道路。而后辗转南京,于1927年初赴法留学。就在这走南闯北的征途中,巴金留下了一篇又一篇、一本又一本对人生、对社会、对未来思索、呐喊、追求的作品。
  1928年底作家巴金从法国回来,在上海定居下来。他不愿把时间过多地用在交际上,而是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埋头写作。

  巴金曾为自己作过一幅“自画像”:
  每天每夜热情在我的身体内燃烧起来,好像一根鞭子在抽我的心,眼前是无数惨痛的图画,大多数的人的受苦和我自己的受苦,它们使我的手颤动。我不停地写着。环境永远是这样单调:在一个空敞的屋子里,面前是堆满书报和稿纸的方桌,旁边是那几扇送阳光进来的玻璃窗,还有一张破旧的沙发和两只小圆凳。我的手不能制止地迅速在纸上移动,似乎许多、许多人都借着我的手来倾诉他们的痛苦。我忘了自己,忘了周围的一切。我变成了一架写作的机器。我时而蹲在椅子上,时而把头俯在方桌上,或者又站起来走到沙发前面坐下激动地写字。我就这样写完我的长篇小说《家》和其他的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