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关

修辞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2007-02-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佚名  
  双关指的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石三鸟、一箭双雕、指桑骂槐,即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

  1、谐音双关

  即利用词语的同音或近音条件构成的双关,例如:

  (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2)外边树梢头的蝉儿却在枝头唱高调:“要死哟!要死哟!”(茅盾《雷雨前》)

  例(1)利用“晴”“情”同音构成双关,例(2)利用音近表面摹拟蝉儿的叫声,实际是用雷雨前闷热得要死来诅咒反动黑暗的统治已到了末日。

  此外,汉语中的许多歇后语就是利用谐音双关构成的。例如:

  (3)老虎拉车——谁赶(敢)?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5)窗户眼吹喇叭——鸣(名)声在外。

  2、语义双关

  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构成的双关,例如:

  (1)他(指陈毅)却笑着说:“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小学语文《吃墨水》)

  (2)可是匪徒们走上几十里的大山背,他们没想到包马脚的麻袋片全烂掉在马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曲波《林海雪原》)

  例(1)用“墨水”的多义性,表面用的是本义,实际指的却是比喻义:学问或知识。例(2)中“马脚”也是实际用的比喻义:破绽。
 
上一篇:对偶与对仗     下一篇:比喻的修辞作用和运用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