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文体
修辞
佚名
诗歌
【四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是中国古代诗歌最早形成的诗体。以《八伯之歌》、《康衢歌》最古。《诗经》305篇,基本上是四言诗。叠章叠句反复吟咏,用韵较自由是其特点。春秋以后,逐渐衰微。虽有人继续创作,但成就不大。比较而言,曹操的《步出夏门行》、《短歌行》和陶渊明《停云》诸作,是优秀之作,称得上四言正体。
【骚体】古代文体名。楚辞体韵文的一种。源于战国时楚国,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故称。作品长于抒情且富于浪漫气息。篇幅、字句较长,形式也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气。汉代司马相如等作赋与《离骚》体相近,被称作"骚体赋"。汉代以后的一些诗、赋作品,也往往被归入骚体类。
【赋】古代文体名。本意指诵说,如《汉书·艺文志》"不歌而诵谓之赋。"《毛诗序》把"赋"作为《诗经》"六义"之一,解作品的意思,指陈言志的手法。战国后期赵人荀卿《赋篇》,最早以"赋"名,"赋"开始被用作文体的名称。汉人把屈原、宋玉的辞和荀卿的赋统称为辞赋,看到了两者的密切关系,并把屈原看作辞赋之祖。汉初,逐渐形成一种特定的体諥E。它继承《楚辞》形式上一些特点,讲究文采、韵律和节奏,又吸收了战国纵横家张的手法,内容上着力"体物",也注意到"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此外,趋于散文化,经常使用排比、对偶的整齐句法,既自由又谨严,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赋体的流变大体经历了从屈原、宋玉的骚赋,到贾谊、枚乘、司马相如代表的汉赋,魏晋南北朝流行駢赋,唐代盛行科举考试专用的律赋,唐宋时代趋向散文化的文赋各个阶段。
【楚歌】古代楚地民歌。《诗经》中的《汉广》、《螽斯》、《摽有梅》等篇,其它古籍中保存的《接舆歌》、《萢子歌》、《超人歌》等,都是楚歌。隔句末尾有规律地运用"思"字"兮"字作语助词;受楚地"巫歌"影响,地域色彩浓郁,形式和风格均不同于中原地区的民歌。屈原在此基础上创立楚辞体诗。
【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由五字句构成。产生于秦汉之际,最早在民歌中出现。汉乐府民歌中,已有不少优秀之作,如《陌上桑》、《江南可采莲》。文人创作始于何时已不可考,现存最早之作是班固的《咏史》诗。后张衡、秦嘉继作五言,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更臻于完美,"居文词之要"(钟嵘语)。因其扩展了诗歌容量,更便于抒情叙事取得诗坛正宗地位。初唐以后,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产生。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七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相传始于《柏梁台诗》,实当起于汉代民间歌谣。魏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较早的文人创作的七言诗,逐句押韵,音节较简单。鲍照的《拟行路难》18首变为隔句押韵,并可自由换韵。唐代长篇七言歌行开始出现,七言诗真正发达而来,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多种形式,成为古典诗歌中的主要形式。
【杂言诗】古代诗歌体裁。源于两汉乐府歌辞。句子长短不齐,形式较为自由。一般以三、四、五、七字句相间杂者为多。用韵也较自由,有时韵散夹杂,不拘一格。后世文人也多用杂言诗体写作古题乐府,及由古乐府变化而来的长篇歌行。如唐代杜甫的《兵车行》,李白的《蜀道难》等。
先秦寓言 〖你正在浏览《》提供的文章〗
【先秦寓言】先秦时代诸子散文、史传著作中的寓言故事。它在原著述中并不独立成篇,而只是作为论证手段之一,借助于带有劝谕或讽刺性质的简短故事来阐明一定道理。但因它自身具有高度的文学性而独立流传,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它产生自民间,是从比喻中发展起来,并在战国时代盛行。《庄子》一书,寓言共有200多个,《韩非子》达300多个,其余著作中也不少见。它或者来自民间流传的故事,或是历史传说,或是作者创造的故事,大多瑰丽奇特,富有文学色彩。就作者而言,运用寓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明作者的观点,或者作为比喻,或者作为寄托,或者作为论证,以便阐发自己的主张,即庄子所"以寓言为广"。从内容方面看,先秦寓言中,一种是以寓言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来帮助人们理解和接受比较抽象以至深奥的哲理,如《孟子》的"揠苗助长"阐明他的养气说;《庄子》用"望洋兴叹"来阐释他的"道"的无与伦比,以"庄周梦蝶"来说明人生如梦。一种是以寓言来帮助阐述政治主张,如《韩非子》中的"郑人买履"、"守株待兔"说明"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是愚蠢的;《吕氏春秋》中的"刻舟求剑",也是指责不顾时代变迁仍搬用旧法令的保守派人物。一种是阐明道德修养的,如《庄子"庖丁解牛"喻养生之理,"痀偻承蜩"喻专心致志之道;《孟子》的"齐人乞墦",讥讽追求富贵利达而不顾廉耻的人,"二子学弈"也阐明,学习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此外,还有用以阐明纵横策略的,多见于《战国策》中,如《魏策》中季梁以"南辕北辙"劝阻魏王伐赵,《齐策》中陈轸以"画蛇添足"劝止昭阳攻齐。寓言引用者用寓言阐明论说的主旨,但寓言本身形象具有客观意义,它同引用者的理解可能一致,也可能有差异。此外,寓言还有自身的价值,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社会的面貌,包括当时社会的本质、人情世态,具有很高的社会认识价值。先秦寓言的艺术成就也很高,特别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虚构的情节,塑造出许多生动的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在《庄子》中尤其突出,如斥鴳讥笑大鹏(《逍遥游》),盗跖怒斥孔丘(《盗跖》)等,故事千奇百怪,但都寓庄于谐,具有典型意义。夸张是先秦寓言常用的手法,如《庄子》中"匠石斲垩"写匠石挥斧成风,把郢人鼻子上一层薄粉削去,郢人却镇定自若,刻画得生动灵活。拟人化也是常用手法,作者赋予大量动植物以人的性格特征,借以反映社会生活,如《战国策》中的"狐假虎威"、《庄子》中"鸱得腐鼠"等故事,借狐的狡猾、虎的凶猛、鸱的丑陋,讽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类人物性格与灵魂。先秦寓言想象的丰富,形象的生动,夸张和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以及一般结构简洁,语言洗练与口语化、个性化,所具艺术价值也很可贵,不仅直接影响唐代、明代的寓言创作,而且自身起着上继神话,下启小说的作用。先秦寓言中简单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对话启发了后代小说的产生;其中不少寓言,可看作魏晋杂事、志怪小说的雏型。
先秦两汉散文
【先秦两汉散文】先秦时代的散文,指与韵文相对而言的文体,包括所有论说文与记叙文。其中,殷商时代存留的甲骨卜辞,可算作中国散文的雏形。此外,商周时代在青铜器上铸刻的铭文,以及《易经》中记载的卜筮之用的卦、爻辞,说明中国的散文在形成过程中。中国古代第一部记叙文和论说文的集子则是《尚书》。它是记言的古史,大都是一些誓词、政府的文告、贵族的告诫之词,以及一些记述文字,有殷商时代与西周时代作品,也有春秋与战国时代作品。《春秋》是一部鲁国的编年史,简概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和其他各国242年(前722-前481)的事件。总的说,商周到春秋时代流传下来的散文不多,出色的也少,是散文的开端期。从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散文分别向着偏于论说的诸子散文和偏于记述的历史散文两方面发展。从诸子散文方面看,由"士"阶层的壮大与活跃,分别代表不同阶级、阶层利益,发表意见,进行论辩,形成思想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局面。前人把诸子分为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代表作有: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君书》、《韩非子》,墨家的《墨子》,杂家的《吕氏春秋》等,还有兵家的《孙子兵法》。
早期的《论语》,是一部师生谈话录,活泼自由;《孙子兵法》已是一部兵家专著,结构谨严,论证周密。中期的《孟子》、《墨子》,采用对话形式,属学派集体著作,多带驳论形式,阐发详尽透彻;《庄子》则属庄周学派的论文集,基本上是一种专题论说文,不仅驳谬,还正面阐述自己的主张,是散文从语录体向专题论说文体转化的表现。到了《荀子》、《韩非子》,则是属学者个人的论文集了,多数篇章中心明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说服力强,是先秦论说文成熟的标志。诸子散文注重文采,普遍地使用比喻、排比、夸张、映衬和运用寓言,形成各有个性的文风,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文体。从历史散文方面看,传说古时王者身边有左右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汉书·艺文志》)。春秋时期历史著作很繁盛,但留传下来的很少。战国时代,有编年体的《左传》,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等。《左传》以《春秋》所记大事为纲,具体记叙了春秋时代250年的历史事件,具有历史的真实性、思想倾向的鲜明性和语言的形象性。《国语》偏重记言,具有一定艺术性。《战国策》记述战国时代历史,特别是纵横家的言行,叙事连贯、集中,具情节性,并能刻画出富于个性的人物。先秦散文虽非纯文学作品,但对后世文学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是后世各种文体--从议论文、史传到小说、汉赋的滥觞;它的或纵横、或平易的文风,滋养了后代作者;它的表现手法(如春秋笔法,左传义法等),也成为后世文学运动的旗帜。秦王朝统一中国后只存在15年,没有散文名篇留世。西汉散文,则是先从政论文发展起来,而在史传文方面,取得突出成就。西汉初年的贾谊和晁错,是政论文的代表作家,他们的作品或针砭时弊,或总结秦王朝灭亡原因,借古喻今,说服力强,鲁迅称他们的政论"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文学史纲要》)。稍后的桓宽编成的《盐铁论》,改造了汉赋主客问答形式,有创新意义。东汉初年王充所著《论衡》,不仅是批判天道神权,指出孔孟言论中的荒谬,成为中国思想史上一部重要著作,而且批判了当时以辞赋为主的正统文学的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文风。汉代散文中,成就最突出的当属史传文。其中西汉时期司马迁著《史记》,是中国文学史中一部继往开来的伟大著作。它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是中国古代历史传记文学的开山之作,对后代文学家有着多方面的巨大影响。东汉班固撰成的《汉书》,体制承袭《史记》,既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其史传文学的成就也较高,对后代史学和文学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后,汉代散文中,还有类似小说(当时属志人、志怪一类作品)的,如刘向的《说苑》、《新序》、《列女传》等,既有史事,也有一些流行民间的轶事、传闻;《吴越春秋》等所"杂史",除了根据史书记载外,也融入了有关的民间传说,对后期历史演义小说颇有影响。
诗歌
【四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是中国古代诗歌最早形成的诗体。以《八伯之歌》、《康衢歌》最古。《诗经》305篇,基本上是四言诗。叠章叠句反复吟咏,用韵较自由是其特点。春秋以后,逐渐衰微。虽有人继续创作,但成就不大。比较而言,曹操的《步出夏门行》、《短歌行》和陶渊明《停云》诸作,是优秀之作,称得上四言正体。
【骚体】古代文体名。楚辞体韵文的一种。源于战国时楚国,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故称。作品长于抒情且富于浪漫气息。篇幅、字句较长,形式也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气。汉代司马相如等作赋与《离骚》体相近,被称作"骚体赋"。汉代以后的一些诗、赋作品,也往往被归入骚体类。
【赋】古代文体名。本意指诵说,如《汉书·艺文志》"不歌而诵谓之赋。"《毛诗序》把"赋"作为《诗经》"六义"之一,解作品的意思,指陈言志的手法。战国后期赵人荀卿《赋篇》,最早以"赋"名,"赋"开始被用作文体的名称。汉人把屈原、宋玉的辞和荀卿的赋统称为辞赋,看到了两者的密切关系,并把屈原看作辞赋之祖。汉初,逐渐形成一种特定的体諥E。它继承《楚辞》形式上一些特点,讲究文采、韵律和节奏,又吸收了战国纵横家张的手法,内容上着力"体物",也注意到"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此外,趋于散文化,经常使用排比、对偶的整齐句法,既自由又谨严,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赋体的流变大体经历了从屈原、宋玉的骚赋,到贾谊、枚乘、司马相如代表的汉赋,魏晋南北朝流行駢赋,唐代盛行科举考试专用的律赋,唐宋时代趋向散文化的文赋各个阶段。
【楚歌】古代楚地民歌。《诗经》中的《汉广》、《螽斯》、《摽有梅》等篇,其它古籍中保存的《接舆歌》、《萢子歌》、《超人歌》等,都是楚歌。隔句末尾有规律地运用"思"字"兮"字作语助词;受楚地"巫歌"影响,地域色彩浓郁,形式和风格均不同于中原地区的民歌。屈原在此基础上创立楚辞体诗。
【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由五字句构成。产生于秦汉之际,最早在民歌中出现。汉乐府民歌中,已有不少优秀之作,如《陌上桑》、《江南可采莲》。文人创作始于何时已不可考,现存最早之作是班固的《咏史》诗。后张衡、秦嘉继作五言,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更臻于完美,"居文词之要"(钟嵘语)。因其扩展了诗歌容量,更便于抒情叙事取得诗坛正宗地位。初唐以后,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产生。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七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相传始于《柏梁台诗》,实当起于汉代民间歌谣。魏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较早的文人创作的七言诗,逐句押韵,音节较简单。鲍照的《拟行路难》18首变为隔句押韵,并可自由换韵。唐代长篇七言歌行开始出现,七言诗真正发达而来,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多种形式,成为古典诗歌中的主要形式。
【杂言诗】古代诗歌体裁。源于两汉乐府歌辞。句子长短不齐,形式较为自由。一般以三、四、五、七字句相间杂者为多。用韵也较自由,有时韵散夹杂,不拘一格。后世文人也多用杂言诗体写作古题乐府,及由古乐府变化而来的长篇歌行。如唐代杜甫的《兵车行》,李白的《蜀道难》等。
先秦寓言 〖你正在浏览《》提供的文章〗
【先秦寓言】先秦时代诸子散文、史传著作中的寓言故事。它在原著述中并不独立成篇,而只是作为论证手段之一,借助于带有劝谕或讽刺性质的简短故事来阐明一定道理。但因它自身具有高度的文学性而独立流传,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它产生自民间,是从比喻中发展起来,并在战国时代盛行。《庄子》一书,寓言共有200多个,《韩非子》达300多个,其余著作中也不少见。它或者来自民间流传的故事,或是历史传说,或是作者创造的故事,大多瑰丽奇特,富有文学色彩。就作者而言,运用寓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明作者的观点,或者作为比喻,或者作为寄托,或者作为论证,以便阐发自己的主张,即庄子所"以寓言为广"。从内容方面看,先秦寓言中,一种是以寓言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来帮助人们理解和接受比较抽象以至深奥的哲理,如《孟子》的"揠苗助长"阐明他的养气说;《庄子》用"望洋兴叹"来阐释他的"道"的无与伦比,以"庄周梦蝶"来说明人生如梦。一种是以寓言来帮助阐述政治主张,如《韩非子》中的"郑人买履"、"守株待兔"说明"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是愚蠢的;《吕氏春秋》中的"刻舟求剑",也是指责不顾时代变迁仍搬用旧法令的保守派人物。一种是阐明道德修养的,如《庄子"庖丁解牛"喻养生之理,"痀偻承蜩"喻专心致志之道;《孟子》的"齐人乞墦",讥讽追求富贵利达而不顾廉耻的人,"二子学弈"也阐明,学习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此外,还有用以阐明纵横策略的,多见于《战国策》中,如《魏策》中季梁以"南辕北辙"劝阻魏王伐赵,《齐策》中陈轸以"画蛇添足"劝止昭阳攻齐。寓言引用者用寓言阐明论说的主旨,但寓言本身形象具有客观意义,它同引用者的理解可能一致,也可能有差异。此外,寓言还有自身的价值,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社会的面貌,包括当时社会的本质、人情世态,具有很高的社会认识价值。先秦寓言的艺术成就也很高,特别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虚构的情节,塑造出许多生动的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在《庄子》中尤其突出,如斥鴳讥笑大鹏(《逍遥游》),盗跖怒斥孔丘(《盗跖》)等,故事千奇百怪,但都寓庄于谐,具有典型意义。夸张是先秦寓言常用的手法,如《庄子》中"匠石斲垩"写匠石挥斧成风,把郢人鼻子上一层薄粉削去,郢人却镇定自若,刻画得生动灵活。拟人化也是常用手法,作者赋予大量动植物以人的性格特征,借以反映社会生活,如《战国策》中的"狐假虎威"、《庄子》中"鸱得腐鼠"等故事,借狐的狡猾、虎的凶猛、鸱的丑陋,讽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类人物性格与灵魂。先秦寓言想象的丰富,形象的生动,夸张和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以及一般结构简洁,语言洗练与口语化、个性化,所具艺术价值也很可贵,不仅直接影响唐代、明代的寓言创作,而且自身起着上继神话,下启小说的作用。先秦寓言中简单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对话启发了后代小说的产生;其中不少寓言,可看作魏晋杂事、志怪小说的雏型。
先秦两汉散文
【先秦两汉散文】先秦时代的散文,指与韵文相对而言的文体,包括所有论说文与记叙文。其中,殷商时代存留的甲骨卜辞,可算作中国散文的雏形。此外,商周时代在青铜器上铸刻的铭文,以及《易经》中记载的卜筮之用的卦、爻辞,说明中国的散文在形成过程中。中国古代第一部记叙文和论说文的集子则是《尚书》。它是记言的古史,大都是一些誓词、政府的文告、贵族的告诫之词,以及一些记述文字,有殷商时代与西周时代作品,也有春秋与战国时代作品。《春秋》是一部鲁国的编年史,简概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和其他各国242年(前722-前481)的事件。总的说,商周到春秋时代流传下来的散文不多,出色的也少,是散文的开端期。从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散文分别向着偏于论说的诸子散文和偏于记述的历史散文两方面发展。从诸子散文方面看,由"士"阶层的壮大与活跃,分别代表不同阶级、阶层利益,发表意见,进行论辩,形成思想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局面。前人把诸子分为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代表作有: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君书》、《韩非子》,墨家的《墨子》,杂家的《吕氏春秋》等,还有兵家的《孙子兵法》。
早期的《论语》,是一部师生谈话录,活泼自由;《孙子兵法》已是一部兵家专著,结构谨严,论证周密。中期的《孟子》、《墨子》,采用对话形式,属学派集体著作,多带驳论形式,阐发详尽透彻;《庄子》则属庄周学派的论文集,基本上是一种专题论说文,不仅驳谬,还正面阐述自己的主张,是散文从语录体向专题论说文体转化的表现。到了《荀子》、《韩非子》,则是属学者个人的论文集了,多数篇章中心明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说服力强,是先秦论说文成熟的标志。诸子散文注重文采,普遍地使用比喻、排比、夸张、映衬和运用寓言,形成各有个性的文风,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文体。从历史散文方面看,传说古时王者身边有左右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汉书·艺文志》)。春秋时期历史著作很繁盛,但留传下来的很少。战国时代,有编年体的《左传》,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等。《左传》以《春秋》所记大事为纲,具体记叙了春秋时代250年的历史事件,具有历史的真实性、思想倾向的鲜明性和语言的形象性。《国语》偏重记言,具有一定艺术性。《战国策》记述战国时代历史,特别是纵横家的言行,叙事连贯、集中,具情节性,并能刻画出富于个性的人物。先秦散文虽非纯文学作品,但对后世文学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是后世各种文体--从议论文、史传到小说、汉赋的滥觞;它的或纵横、或平易的文风,滋养了后代作者;它的表现手法(如春秋笔法,左传义法等),也成为后世文学运动的旗帜。秦王朝统一中国后只存在15年,没有散文名篇留世。西汉散文,则是先从政论文发展起来,而在史传文方面,取得突出成就。西汉初年的贾谊和晁错,是政论文的代表作家,他们的作品或针砭时弊,或总结秦王朝灭亡原因,借古喻今,说服力强,鲁迅称他们的政论"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文学史纲要》)。稍后的桓宽编成的《盐铁论》,改造了汉赋主客问答形式,有创新意义。东汉初年王充所著《论衡》,不仅是批判天道神权,指出孔孟言论中的荒谬,成为中国思想史上一部重要著作,而且批判了当时以辞赋为主的正统文学的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文风。汉代散文中,成就最突出的当属史传文。其中西汉时期司马迁著《史记》,是中国文学史中一部继往开来的伟大著作。它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是中国古代历史传记文学的开山之作,对后代文学家有着多方面的巨大影响。东汉班固撰成的《汉书》,体制承袭《史记》,既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其史传文学的成就也较高,对后代史学和文学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后,汉代散文中,还有类似小说(当时属志人、志怪一类作品)的,如刘向的《说苑》、《新序》、《列女传》等,既有史事,也有一些流行民间的轶事、传闻;《吴越春秋》等所"杂史",除了根据史书记载外,也融入了有关的民间传说,对后期历史演义小说颇有影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文言文的常用修辞方法
下一篇:古代史书的体例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