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语文课堂的导控艺术
导入技能新课程改革犹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蓬勃的生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有了新课标的理念却未必能演绎出一堂精彩的课。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师竭力追求学生的“自主学习”。由此带来的是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放羊式的随便乱说、无聊的问答、毫无意义的对话;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重复化;无效提问、无效讨论充斥着宝贵的四十分钟。自主学习成了自由学习,课堂犹如一盘散沙。此类哗众取宠的浅薄直接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热闹却低效,也引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几多问题:课堂纪律散了,教师驾驭难了;教学方法变了,教学评价老了;学生体验活动多了,教学进度慢了;学生自主探究多了,获取的信息少了;教学中动态生成的信息多了,教师应变乏术了等等。
造成语文课堂教风花哨的形式主义最根本的原因,我认为是教师主导地位的缺失所引出的导控策略的无力。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课堂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它更加明确了教师在课堂中“导”的地位: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充分提供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获得学习的快乐。
教师角色的转变使教师在课堂中的导控的特点表现为: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课堂教学起伏跌宕,变化不定,这更需要教师讲求课堂导控艺术,善于调节气氛,掌握节奏,控制局面。通过导控,使教学流程起伏有致,教学内容轻重有变,学生思维张弛有度,具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定力。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无为而为”的课堂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导控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把人教“活”是教学的根本。这“活”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新课程的这一理念要求教师做有心人,善于在教学文本中挖掘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发现课程资源。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活动,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以“请联系学过的课文、读过的报纸、看过的影视,想一想,如果有关人物就在送行的队伍里,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加以引导,激活了学生丰富的阅读积累:原有课文的画面、课外阅读的画面、电影电视的画面一一呈现在学生眼前,《温暖》中的清洁工人,《一个降落伞包》里的小杨眉,营口地震灾区的老奶奶……学生借人物之口真切理解和表达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情感内涵。
在这里,教师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和自己的阅读积累作了有机整合,学生的主体学习得到充分尊重,深层次地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同时,在新课程课堂中,教师已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角色转变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课堂教学则应是平等的对话过程。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融洽、快乐的学习氛围成为课堂教学的必需。但任何情景都应根植于学生发展的土壤,任何片面追求表面形式的做法,都会远离新课程的宗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能力层次可对教学文本作出适当的“裁剪”。或取,或舍;或增,或减。该动则动,不该动就得静。克服一味趋同习惯。就课程动态的建构而言,教师更要着力于突破课堂的自闭性,主动建构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实际心理的广泛联系,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设立多种路向,真正激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内驱力。
二、学习情感的导控
学生的学习与需要、兴趣、动机、情绪等情感因素密不可分。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促进作用,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欢欣,增加积极的自我暗示,强化未来成功的吸引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为其架设活动与对话平台,尽可能使枯燥的学习兴趣化、活动化。
1.教学互动,师生互激。教师在课堂的位置已不再是知识传授的固定点——讲台了,而是在教室里流动起来,参与到学生活动之中,与学生分享知识并获得情感体验。摒弃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做法,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量和活动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配乐朗诵、课本剧表演、情景会话、课文改编、调查报告、成果展示等,在学习中,教师以参与者与组织的身份,一起与学生讨论、合作、探究、鉴赏等。这些活动不是徒有形式、哗众取宠,而是为了激活课堂,优化教法,活化思维。活动过程是否充满着心灵的愉悦和读写创造的激情,是衡量活动形式与目标、内容是否统一的主要标尺。
其实,在课堂教学中光讲教师激励学生发现、想象、创造,不讲教师被学生激励发现、想象、创造。还是把学生当成了知识容器,还是没有把他们置于学习主体和创造主体的位置。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要有目的,有意识地把课堂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性和反复性上,把师生互相激励、不断向真理深处探究,求同存异,和谐统一作为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现在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学生想到A,老师由A想到B,学生由老师的B又联想到C;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教师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相反的意见,学生就老师的意见又展开批驳和反诘……学生智慧的迸发,教师灵动的导控,使课堂在师生互激的动态生成中生机盎然。应该说,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灵敏度和跳跃性、批判性较之以往有很大提高。学生的思维活了,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的认识就更加广阔,更加深远,从而为他们创造能力的养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活而不乱,导而不死。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师心里有数,千方百计,使出浑身解数,暗示诱导学生说出某个正确的答案。这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是卓有成效的,但对学生的个性尊重显然不够。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它对于引导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阅读教学,不能以学生竞猜作者的原意为最终目标,更不能让学生机械地接受老师的观点,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文本产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在获得作品意义的同时进行积极的内省和体验。
在教学郑振铎的《燕子》时,最后一段描写的是燕子停在电线上,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很多学生都概括出了“燕子的静态美”。学生能从前一段的“动态美”,迁移到这段的“静态美”,应该说也是不错的答案了。正当我想肯定时,一个孩子举手说:“我感受到了音乐美!因为课文说停在电线上的燕子像曲谱,曲谱是用来演奏音乐的。”
她这回答,一石激起千层浪:
——“只是像曲谱,又没有说在弹奏曲谱。”
——“课文说是‘正待演奏’的曲谱,说明还没有演奏,怎么能听到音乐?”
——“课文只是把燕子停在电线上的样子比喻成曲谱,写的样子,而没有声音,所以不能说是音乐美。”
……
孩子们说得很有道理,可是由燕子而曲谱,由曲谱而音乐,这是多少富有诗意的理解啊。我怎么评判孩子们的理解呢?“孩子们,你们真会说读书,说得真有道理。可是,可是,你知道吗?老师分明听到了小燕子在歌唱!你也仔细听听?”
孩子们听我这么一说,都静了下来,聪明的孩子马上领悟了我的意思。“老师,我也听到了,小燕子在歌唱春天的歌呢!”“是啊,这正待演奏的曲谱,让我们用心去弹奏,好吗?根据小燕子谱的曲,你用弹奏出怎么样的曲子来?”……
尊重孩子的体验并不难,引领孩子的体验更重要。让语文学习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让语文学习成为一种艺术活动。
三、学习评价的导控——激发自主学习的驱动力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情绪、行为的即时评价是教师调控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评价活动是以对独特个性的尊重、被评估者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满足各自的内在需要而设计、展开的。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活动,包括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等方面评价固然需要我们研究设计,但动态的课堂、灵动的学生,更需要我们教师具有灵动的评价能力。
读是语文之“本”。新课程更是重视语文课堂上的“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重视读,更要重视培养学生对读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艺术的富有变化的即时引导与评价了。
在《威尼斯的小艇》的朗读导控中,我改变了以往“你读得真棒”、“声音真响亮”、“真有感情”等简单评语,进行了读出“船夫驾驶技术”的比赛。
在学习第四自然段(写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时,先让学生理解这段的段落结构,知道全段是围绕“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写了四方面的内容(四句话)。
师:现在我们把这四句话当作分别描写四位船夫的,你们愿意做其中的一个吗?
生:愿意!
师:好,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个船夫的驾驶技术更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行不行?
生:行!
学生兴致勃勃地开始了练习。一会儿后,小手纷纷举起。
“在河上行船……他总能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学生把“船只很多”读得重,并以慢速、重音突出了“操纵自如”。我称赞道:“那么多的船,这个船夫还那样的沉着冷静,真不错。”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导入
下一篇:于永正老师教学之赏析——语文教学导入语之漫谈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