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提问的“六招”

提问技能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2011-06-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我听过一些语文常态课,发现教学不成功很大的原因是教师的提问出了问题。原因一:教师的提问模糊不清或是问题过大,学生无从下手;原因二:教师提的问题的答案是书上现成的,学生没有思考就直接从书上找出来了,启发不了学生的思维;原因三:教师提问过于琐碎,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课堂气氛沉闷。针对以上问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浅见。
  一、钻研教材,精心设计
  每个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不同,教师提问时应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不应只把课堂提问看成单纯的回答问题,而应将它与发掘学生潜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教师要通读教材,联系学生的实际,制订出可行的教学目标,然后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同时,问题要少而精,需要问则问,能不问则不问,减少无效提问,即明确通过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
  二、选择时机,激发兴趣
  课堂提问教师要善于发现时机,抓住时机,最好在以下情况下进行。
  1.在学生有一定想法、有疑问而无法提出问题时,教师要提问引导,这样学生才会变得积极主动。
  2.在学习到重点、难点或需要追根求源的地方相机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如有位教师教学《翠鸟》时,提问:“‘玲珑’有两个意思,一个指物体精巧细致,一个指灵活敏捷。本课中的‘小巧玲珑’是什么意思?这里应当怎么讲?”教师这么一启发,学生通过阅读就很容易理解了。
  三、理解为主,记忆为辅
  课堂提问重在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设计一些理解性的问题,这样,学生就能根据学过的知识分析问题,并能根据对问题的理解掌握其中的知识,提高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对于记忆性问题,不是不提问,而应放在次要位置,如用在复习生字、课文背诵等方面。
  四、设计分层次,树立信心
  课堂提问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有层次地进行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优等生”能理解得深一些,让“学困生”也能“跳一跳”摘到“果子”,这样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否则,问题太难了会让“学困生”茫然不解,失去学习的信心;问题简单了“优等生”又会认为无意义,起不到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五、拓展思维,加强趣味性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学习《坐井观天》后,一位教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后来,青蛙有没有跳出井口看看天呢?”学生可以想象多种结果,认为没有跳出的,青蛙仍然坐在井底,固执而自信,它看到的井口还是那样大;认为跳出井口的,青蛙会惊奇地说:“小鸟姑娘,你说得对,天果然无边无际,大得很哪!要是我不跳出井底,怎么也不会相信你的话!”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大大拓宽了。
  六、评价个别化,注重鼓励性
  教学中,教师要把每一次的课堂提问变成对学生能力的认可和鼓励,营造出学生敢于被提问、乐于被提问的课堂氛围,即学生回答后,教师要及时进行科学的评价,既要给予充分肯定,又要指出不足,提出期望。同时,对不同学生教师要给予不同的评价,让每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成绩;评语要丰富多彩,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提升,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总之,课堂提问要有艺术性,克服低效或无效的提问,让有效提问为自己的教学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