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提问
提问技能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出色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探索所要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因此,提问的技巧和问题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有价值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深刻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提出新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认知能力,促进阅读技巧的发展,反之,也会造成不良的效果,影响较深的是,阅读教学上的形式主义。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多提问题,好像问题愈多,启发性愈强,有时向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面向全班学生,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有时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化,问上答下,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活动,正确的提问,应该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要研究阅读教学中提问的性质、形成和涉及到的范围和相互间的关系,努力去把握其中规律性的东西,减少提问的盲目性。我认为阅读教学中的提问,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多提有助于理解课文本质意义的问题,少提表面现象性的问题,那种可问可不问的问题尽量不问。
一篇课文,总有它的内涵和中心思想。凡涉及到课文内涵、中心思想,并与思想内容有关的词语和句子等方面的问题,都属于本质性问题,而涉及到课文其他枝枝节节的问题,属于现象性问题。
如《西沙渔人》这篇课文,通过西沙渔人爱钓鲨鱼、巧钓鲨鱼、约钓鲨鱼写出了西沙渔人机智剽悍的特点。因此,凡是同描写西沙渔人机智剽悍有关方面的词语和句子的问题都是本质性的问题。
在教学西沙渔人爱钓鲨鱼这一段时,课文写了鲨鱼凶猛异常,“但西沙渔人偏偏喜爱钓鲨鱼。”我就抓住“偏偏”一词进行提问:什么叫“偏偏”?课文中为什么要用上“偏偏”一词?通过提问使学生知道“偏偏”表示故意跟客观要求或客观情况相反或表示事实跟希望或期待的恰恰相反。这里用上“偏偏”,说明了西沙渔人敢于同凶猛的鲨鱼作搏斗,突出了西沙渔人机智剽悍的特点。
而西沙群岛美丽的风景在本文就不是本质性问题,就不必多加提问。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多提本质意义的问题,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和中心思想,而表面现象性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朗读课文中的一节话(一句话),很容易对上号,这些缺乏思维强度的问题,很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要掌握好课文中重点性问题和辅助性问题的关系。
在阅读教学讲解课文中,总要抓住一两个重点性的问题,它们应该是理解课文的关键。
如教学《李时珍》这篇课文时,“李时珍为了写好《本草纲目》这本书,他是怎么做的?”这是理解这篇课文的一个重点性问题。针对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给他们提了一些辅助性的问题,来帮助他们来理解这个关键性的问题。
1、“李时珍为了写这部书,做了哪两项准备工作?”这个问题要求学生找出递进句子“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并读懂其中包含的两层意思。
2、“这两项工作,哪一项更重要?为什么?这个问题要求学生进一步弄清这两层意思的关系。(1)李时珍写的是药物书,所以亲自采药更重要。(2)在治病中需要的是对症良药,因此,根据积累的治病经验去采药,需付出的劳动更艰巨,这项工作更能体现科学的实践精神。
3、“这句后面紧跟着写了什么“这个问题要求学生理解这四句话都是写李时珍怎样亲自采药,更突出了写这本药物书的不容易。
学生明确了课文内容,认识到这两项工作是用“不但……还……”递进关系连起来的,表示进一层的关系。重点在后面。因此,后面就具体地写李时珍怎样亲自采药,明确了句段结构,同时,对先前那个重点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教学中要把握重点性问题和辅助性问题的关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时需要单刀直入提出一些重点性问题,有时需要按程序分小步子走,提出一些辅助性问题来逐步理解它符合因村施教的原则,也有利于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方向。
(三)提问要沿着文章的思路,抓住主要人物,主要线索及主要特征,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能从一个问题引到或过渡到另一个问题,使每个总是成为全部链条里的一环。
如《一个降落伞包》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同志从延安乘飞机到重庆去,同行的还有小扬眉。在飞机遇险的情况下,周恩来同志不顾自己的安危把伞包让给了小扬眉。课文的思路是“飞机遇险——周恩来把伞包让给了小扬眉——飞机脱险了”,根据文章的思路,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情况非常危险?
(2)在越来越危险的情况下,小扬眉没有伞包,周恩来同志是怎么做的?
(3)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这些动作是在短时间里进行的?
(4)从这些语句中,反映了周恩来同志怎样的崇高品质?
从以上一环扣一环地提问中,学生能深切地感受到周恩来同志不顾自己的安危,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品德。
(四)注意抽象性问题和形象性问题的运用
语文教学中,年级愈低,教师的提问就愈要具体形象,因为抽象性的问题愈多,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问题的提法必须能促使学生思考具体的答案,不一定要作出抽象地概括。尤其在低年级,最好先让学生描述对象的特征再过渡到抽象概括。
到了中高年级,对一些关键性词语要理解透彻,就同样要运用形象性的问题。如课文《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中有个词语“勉强”,不能抽象地要求学生根据字典里的解释来回答,即使把字典里的解释背下来,还不能真正理解这个词语,必须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手术是怎样做完的,才能体会到“勉强”的意思,从中可以看出没有麻醉剂给做手术的病人带来的痛苦是多么巨大,发明麻醉剂是多么重要,并深层次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对理解课文的内涵、中心思想都有积极意义。
抽象性问题和形象性问题,它们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不可偏废。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应该严格区分启示性问题和暗示性问题。启示性问题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并在困难时,给学生指明一个方向,他的思维顺着这个方向能找到正确答案,而暗示性问题常常以变相的形式出现,教师的问题就包含了答案或在问题里缺掉一两个词,让学生机械地填进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多提一些启示性问题,避免提问一些暗示性问题。
总之,掌握好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是正确进行阅读教学的关键。教师自己尽可能少讲一些,而以提问与指点来代替多讲。通过提问,提供给学生参与机会,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一个标准的示范。但是如果提问安排不妥,或者质量不高,泛滥成灾,不仅不能帮助教学,而且非常有害。教师要用循序渐进的、具有本质意义的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得以发表观点,流露情感、锻炼表达。这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让语文课的提问更“精彩”
下一篇:老师,您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