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提问艺术
提问技能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出色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探索所要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因此,提问的技巧和问题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有价值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深刻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提出新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认知能力,促进阅读技巧的发展,反之,也会造成不良的效果,影响较深的是,阅读教学上的形式主义。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多提问题,好像问题越多,启发性越强,因此出现了许多问题:
1. 有些提问过于简单且没有准确性,导致虽然让学生思考但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这样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2. 有些老师在提问的表达上不明确,越想让学生明白,语言越来啰嗦,导致学生糊里糊涂,甚至不关注教师的提问。
3. 有些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没有教学的针对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呢?
4. 还有些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甚至有些提问没有创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这篇课文写了怎样一件事?”、“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
正确的提问,应该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要研究阅读教学中提问的性质、形成和涉及到的范围和相互间的关系,努力去把握其中规律性的东西,减少提问的盲目性。我认为阅读教学中的提问,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握课文本质意义的提问
在教学中,要多提有助于理解课文本质意义的问题,少提表面现象性的问题,那种可问可不问的问题尽量不问。
一篇课文,总有它的内涵和中心思想。凡涉及到课文内涵、中心思想,并与思想内容有关的词语和句子等方面的问题,都属于本质性问题,而涉及到课文其他枝枝节节的问题,属于现象性问题。
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通过记叙五壮士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的过程,写出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因此,凡是同描写五壮士壮举的词语和句子的问题都是本质性的问题。
在教学五壮士跳下悬崖这一部分,课文写了五壮士毫不犹豫、英勇跳崖,“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掉下深谷。”我就抓住“冲锋”、“纵身”这两词语进行提问:什么叫冲锋和纵身?这两词体现出五壮士此时心里怎样?表现出他们什么?通过提问让学生知道“冲锋”、“纵身”这两个词表现出五壮士的毫不犹豫、英勇、不畏惧。
这样两个词对学生理解五壮士的毫不犹豫是有帮助的,但是对于“冲锋”、“纵身”这两个词的意思并不是本文的关键,并且五年级的学生已经通过平时的媒体、书籍等理解这两词的意思和感受。因此,就不必多加提问。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多提本质意义的问题,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和中心思想,而表面现象性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朗读课文中的一节话(一句话),很容易对上号,这些缺乏思维强度的问题,很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掌握重辅结合的提问。
在阅读教学讲解课文中,总要抓住一两个重点性的问题,它们应该是理解课文的关键。
如教学《难忘的一课》这篇课文时,“为什么这一课是难忘的?”这是理解这篇课文的一个重点性问题。针对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给他们提了一些辅助性问题,来帮助他们来理解这个关键性的问题。
1.“最难忘的课的内容是什么?”这个问题要求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2.“这句话在文中什么情况下出现?”让学生找出三次出现这句话的情境。通过这些情境——台湾老师、学生、作者三方面的动作、语言、神态,感受每一次作者的体会,并通过朗读体会三句话的情感提升。理解为什么这事难忘的。
3.“这事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浓厚的爱国情意啊!”这句话是本文的关键,为什么如此激动,有如此的感慨,该如何读呢?
学生明确了课文的内容,通过三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认识到作者的情感是不断提升,一层一层递进的关系。因此,后面写到“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明确台湾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同时,对先前那个重要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教学中要把握重点性问题和辅助性问题的关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时需要单刀直入提出一些重点性问题,有时需要按程序分小步子走,提出一些辅助性问题来逐步理解它符合因村施教的原则,也有利于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方向。
三、把握链条式思路的提问。
提问要沿着文章的思路,抓住主要人物,主要线索及主要特征,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能从一个问题引到或过渡到另一个问题,使每个总是成为全部链条里的一环。
如《学会看病》这篇课文,写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课文的思路是通过母亲的心理变化“做决定——犹豫——后悔——谴责——安心”,根据文章的思路,我设计一下几个问题:
1.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母亲的犹豫?
2.儿子走了,母亲还是后悔了,她后悔什么?
3.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母亲的谴责?“艰涩”“沙漏”“忐忑不安”,你是怎么理解的?
4.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是没有回来,此时的母亲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5.儿子回来了,母亲的勇气回来了,她又坚持了自己的开始的想法,反应了母亲的什么目的和想法?
从以上一环扣一环地提问中,学生能深切地感受到母亲对儿子的爱,即想教育儿子,又担心孩子,那爱的深厚。
四、把握形象解抽象的提问。
语文教学中,年级越低,教师的提问就越要具体形象,因为抽象性的问题越多,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问题的提法必须能促使学生思考具体的答案,不一定要作出抽象地概括。尤其在低年级,最好先让学生描述对象的特征再过渡到抽象概括。
到了中高年级,对一些关键性词语要理解透彻,就同样要运用形象性的问题。如课文《学会看病》中有个词语“艰涩”,不能抽象地要求学生根据字典里的解释来回答,即使把字典里的解释背下来,还不能真正理解这个词语,必须让学生从课文中从生活中感受“艰涩”那种极慢的感觉,才能体会到“艰涩”的意思,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此时的不安、后悔、担心……并深层次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对理解课文的内涵、中心思想都有积极意义。
抽象性问题和形象性问题,它们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不可偏废。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应该严格区分启示性问题和暗示性问题。启示性问题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并在困难时,给学生指明一个方向,他的思维顺着这个方向能找到正确答案,而暗示性问题常常以变相的形式出现,教师的问题就包含了答案或在问题里缺掉一两个词,让学生机械地填进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多提一些启示性问题,避免提问一些暗示性问题。
解决提问中出现的问题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关注学生的表情和眼神,了解学生是否准备好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在提问前思考好你提问题的中心是什么,要让学生回答什么角度,在组织好教师自己的语言。总之,掌握好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是正确进行阅读教学的关键。教师自己尽可能少讲一些,而以提问与指点来代替多讲。通过提问,提供给学生参与机会,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一个标准的示范。但是如果提问安排不妥,或者质量不高,泛滥成灾,不仅不能帮助教学,而且非常有害。教师要用循序渐进的、具有本质意义的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得以发表观点,流露情感、锻炼表达。这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课堂提问,要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
下一篇:依据课文的重难点突出提问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