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课,让课堂向更精彩处“漫溯”

结课技能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2011-02-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日前,笔者听了两节语文课,这两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同,运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同,但两堂课的结尾却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案例一】《嫦娥奔月》结课
  师:学到这里,谁还有问题要问?
  生:我想问王母娘娘为什么只送一丸仙药给后羿?她为什么不多送一丸呢?
  生:逢蒙最后的下场是怎样的?
  生:嫦娥与后羿后来见面了吗?他们后来的生活是怎样的?
  生:课文中乡亲们失去了嫦娥,那乡亲们的生活再遇到困难又该怎么办呢?
  …………
  师:看来,《嫦娥奔月》这则民间故事,深深地抓住了同学们的心。刚才你们提出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是找不到的,但在《中国民间神话传说》这本书中(师出示这本书)你们可能会找到答案,你们愿意读一读吗?
  生:愿意。
  师:好,课后你们认真读一读,从书中找出你们想要的答案吧。

  【案例二】《山谷中的谜底》结课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当面对难以克服的困难时,当面对巨大的挑战时,我们可以像雪松一样选择弯曲,这也许能创造更大的成功。
  师:谁能告诉我,楚霸王项羽是怎么死的?
  生:自刎在乌江畔,因为他无颜见江东父老。
  师:对,所以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一首《乌江亭》。
  生: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师:从诗中可以看出杜牧为项羽惋惜什么?
  生:惋惜他没能卷土重来。
  生:惋惜他没有学会弯曲,以便更好地弹起。
  师:看来,项羽没有读过我们今天学的课文,才让人心生遗憾。可是,宋代的诗人李清照却写了另一首诗——
  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师:诗人又在赞叹什么?
  生:赞叹项羽没有过江东。
  生:赞叹他没有弯曲。
  师:同一件事,究竟是弯曲,还是宁死不屈呢?看来,所有的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我们好好思考。好,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综观这两节课的结课,有以下三个亮点。
  亮点一:再起波澜
  在课的结尾,一般课堂就是总结课文,布置作业等,但这两节课的结尾却匠心独运。教师在课尾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继续探究和深入学习的愿望,拓展学习的空间,增加教学厚度,让教学再起波澜。
  亮点二:余音袅袅
  教学不因下课铃声响起而结束,也不因课文学完而停止。这两节课的结课带给了学生内心的思索和继续学习的动力,也让教学拥有了更多的回味和期待。
  亮点三:润物无声
  这两节课的教师凭借对文本内容的深刻把握和理解,潜移默化地将“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上两则结课告诉我们,课堂是有生命的地方,也是师生一同徜徉、获得精神愉悦和内心滋养的地方。因此,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是师生情意相融,共同提高的教学过程,这就需要教师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站在语文与生命共成长的角度,还学生一个充实而快乐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因语文而精彩,让课堂因学生而精彩。结课,为什么不能如此生动,促进课堂向更精彩处“漫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