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缩结尾锦上添花 方寸之地尽显智慧
结课技能在减负增效的前提下,教师在课堂上惜时如金,能优化的教学环节都“优化”了,其中就包括课堂教学小结。教师以为教学目标已经达成,加上教学小结也只是画蛇添足,不如干脆在阶段教学任务完成后进行整体归纳,省时高效。此等认识不一而足。
我们研究名师授课实录时发现,优秀教师无不重视课堂教学小结,无不注重对课堂收缩环节的精心设计和巧妙施教,或凝重,或活泼,或华美,或质朴,或亲切自然,或哲理幽深,或戛然而止,或回味无穷……
一、给课堂一个句号(归纳总结法)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归纳是语文课堂教学小结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教师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对教学过程、教学重点难点加以梳理,强化要点,帮助学生记忆、理解或运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明晰的学法,完善知识框架。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不再赘述。
二、给课堂一个问号(存疑激思法)
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和能力会让学生终身受益。教学小结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设疑置问,留下悬念,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拓展一个有待探索的求知平台,激起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真正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这样的课堂教学小结使一堂课的结束成了学生游向知识大海的入海口、构筑知识大厦的奠基石。
魏书生执教《人生的境界》时的教学小结实况:
师:都说“人生的境界决定了人类的未来”,你是同意“人类未来是黑暗的”,还是同意“人类的未来是光明的”?各抒己见。……
……(学生讨论发言)
师:大家说得很激烈,这个话题没有对错之分,只要大家能够毫无顾忌地、卸掉所有的压力地去谈就可以。但是我想针对大家谈论的说两句。大家想想虽然日本有人参拜靖国神社,但是在日本国内,仍然有一大部分的人民以及领导反对这种事情的。所以应该说人类的前途还是光明的,只不过要达到那个境界还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质疑精神很重要,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学生的质疑精神也不会从天而降,需要教师不断培养和训练。魏老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给学生作了个质疑示范,明确要“各抒己见”,要“卸掉压力去谈”,积极鼓励打开思维,深入思考,用存疑激思法收缩课堂可谓一举两得。
三、给课堂一个惊叹号(情境激励法)
教师以饱满的激情、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创设情境总结课堂,可以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帮助学生完成一次认识的飞跃,精神的提升。
李镇西执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的教学小结实况:
师:今天,我很有幸地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这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最后,我想赠同学们一段话。在座的同学们大概是十六七岁吧,马克思在你们这个年龄,曾写过一篇作文,题目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让我给大家背诵几句,作为我对你们的勉励,也作为我今天这堂课的结束——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
煽情应该是语文老师的一项基本功,以情动人。李老师很会“煽”情,在学生刚学完马克思为人类文明发展所作的历史贡献后立即在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等语句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奋发有为,有水到渠成之效。
四、给课堂一串省略号(发散迁移法)
就事论事式的教学小结机械乏味,拘囿思维,不利于学生获得求知能力。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生发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不失为行之有效的小结方法。
宁鸿彬执教《变色龙》时的教学小结实况:
师:这篇课文结尾写道:“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便裹紧大衣离开广场走了。后来怎样了呢?课文没有交代,留给读者去思考。现在,就请同学们发挥想像力,把后来的事情说出来,以“广场事件之后”为题,做口头作文。这篇口头作文的要求:第一、内容要和原文衔接,不是另编故事;第二、人物的思想品质、道德作风必须和原文一致;第三、口头作文的中心思想,要和原文中心思想吻合;第四、在符合上述三点要求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想像力,添出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来。
宁老师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了有机联系,将读和说两种能力要求合理整合,将课堂知识积极向课外拓展延伸,此举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宁老师反复提到“和原文衔接”“和原文一致”“和原文中心思想吻合”等要求,意在提醒学生不要忘了发散迁移的基点,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通过教学小结将学生思维发散开来,既巩固了当堂课的教学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给课堂一个破折号(牵线搭桥法)
课堂教学小结可以“引而不发”,为下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些衔接上的准备。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课文与课文之间、课与课之间总有些相通性可供利用。教学小结就可以通过这些“相通性”来牵线搭桥,相互引述,勾连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
程少堂执教《荷花淀》时的教学小结实况:
师:今天我们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读小说:从孙犁的小说看中国文化的基本的精神。最后,给大家留一道题,研究性的,今天不是提到研究性学习吗?什么题目呢?请大家记一下。(字幕:《老人与海》与西方文化精神)《老人与海》里头有一句话,我提供给大家。(字幕: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就是打不败他。——海明威)……(充满激情地朗诵)“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就是打不败他。”一种硬骨头精神!刚才题目记下来没有?《〈老人与海〉与西方文化精神》,一个小论文。研究性学习的。……同学们,一起站起来,跟我读读这几句话(充满激情地领读):“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就是打不败他!”(学生跟读)
下节课将“发”什么呢?程老师没说,但我们认为,他可以从《荷花淀》转而解读《老人与海》,可以和学生讨论“硬骨头”精神,可以与学生探讨如何从文本中挖掘文化精神,甚至可以与学生讲解文化精神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教师启发引导在先,学生有备而来,后续的教学活动必将因为前节课的教学小结而精彩。
六、给课堂一幅画面(条分缕析法)
教学小结可以是言语表达,也可以是板书呈现。用文字或图示对教学内容加以重组,既有助于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立体化化,又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激起学习兴趣。
佚名执教《琵琶行》时的教学小结实况:(此处原有一幅板书设计,因技术原因传不上去。)
执教者将《琵琶行》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对比分析诗人和歌女遭遇,研读描写琵琶曲的语段,体会琵琶女情感的变化,深入探讨文本主题)以板书形式展现给学生,将主题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置顶,用“前奏曲”“欢乐曲”“悲愤曲”“沉思曲”概括教学重点琵琶曲,用曲线勾连,显示人物情感的变化,再用“伤人”“伤己”“伤时”逐步揭示课文的深刻主旨。教学小结对整节课作了条理性的梳理,收放自如。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绘凤,重在点睛。“收口”和“点睛”便是结尾的神圣使命。一堂课的结尾也要有卒节显志、画龙点睛、总结升华、诱发兴趣等诸多功效。优秀的教学结尾,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最佳时机,是衔接新旧知识、贯通前后内容的纽带,是从课内到课外、由知识向能力过渡的金桥,是启迪思考、开发智力的良机,能收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之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结课,让课堂向更精彩处“漫溯”
下一篇:语文课堂教学结课艺术浅谈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