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基本功

综合资料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2011-10-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目标:能设计并运用渲染情境、启迪知识导语;明确、合理、有深度、广度的课堂提问;精要,有的放矢的课堂点拨;科学合理,灵活应变的板书;画龙点睛的结语。
  一、导语设计
  (一)开课导入艺术
  1、“温故知新”式的导入语
  复习原来学过知识,又极其自然地与即将授教的新知有机地联系起来,真正做到了“温故而知新”。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新诗的积极性。
  2、“开门见山”式导入
  以朴实、自然、实效强的语言,在直接揭示课题或课文主要内容,简单而利索。
  3、“辨析”式导入
  以一个有关课文主题的问题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把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读书的积极性全都调动起来了,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其读书的主动性,读书的质量均大大增强了。
  4、“故事”式导入
  故事导入,扣人心弦,吸引力强,学生特别感性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课文自然会特别用心。)
  5、“音乐”式导入
  在乐曲声中介绍导入,立刻使学生入情入境。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6、“绘图”式导入
  以图、画、照片、影象等导入课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使学生对事物有个形象的感知。同时配以启发性的提问,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力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7 、“虚拟”式导入
  用一些电视剧常用的行话叫纯熟虚构,调动了学生情绪,激发了学生认真读书的兴趣。
  8、“煽情”式导入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说的是写文章的心理过程,“披文以入情”说的则是阅读的心理过程。教学中,教师首先得入情,没有情的教学就像晒干的丝瓜,无汁无味。
  (二)设计导入,值得注意的问题:
  1.导入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
  2.导入要有趣味性。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学习效率自然会高。
  3.导入要有启发性,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
  4.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性。要使新课的开始能扣动学生的心弦,需要教师讲究语言的艺术。
  5.导入新课的时间不宜过长。导入只是课堂的一个开头,它的作用是为教学打开思路,不能喧宾夺主。
  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创新,重在实效,它既是一种教育机智的运用,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我们应不断地对新课的导入形式进行深入探讨,大胆尝试,以适应素质教育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火花。
  二、课堂提问
  (一)教学提问的类型
  1、根据教学提问的水平分类:
  (1)知识水平的提问——用来确定学生是否记住先前所学的内容,如定义,公式和概念等,他呢过训练学生的记忆力和表达力。
  教师常常使用的关键词语:谁、什么、哪里、什么时候等。
  (2)理解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对已有信息进行内化处理后,再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这类提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洞察和掌握知识本质特征的能力,而且还能训练其语言表达能力,便于教师作出形成性评价。
  教师常常使用的关键词语:用你自己的话叙述、比较、对照、解释等。
  (3)应用水平的提问——这这一水平的提问往往建立一个简单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用新获得的知识和会议过去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它要求学生将已内化的知识信息再回忆,通过信息反馈检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这是一个较高层次的认知提问,它不仅要求学生将已知信息进行归类分析,而且还要进行加工整理,达到透彻理解和系统掌握的目的其心理过程主要是迁移。
  教师常常使用的关键词语:运用、应用、分类、选择等。
  (4)分析水平的提问——这类提问要求学生识别条件与原因,或者找出条件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关系的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可以用来分析知识的结构、因素、弄清事物间的关系和事项的前因后果。要求学生能组织自己的思想,运用批判思维,分析提供的资料,寻找根据,进行解释或鉴别推论,确定原因。
  教师常常使用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证明、分析等。
  (5)综合水平的提问——这类提问适合于书面作业和课堂讨论,是考察学生对某一课题或内容的整体性理解,它要求学生能进行预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尤其能刺激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教师常常使用的关键词语:预见、创作、如果……会……、总结等。
  (6)评价水平的提问——这类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材料的价值。它要求学生对一些观点、价值观、问题解决方法和行为进行判断或选择,也要求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在进行这种提问前,必须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或者给出判读评价的原则,以作为其评价的依据。
  教师常常使用的关键词语:判断、评价、你对……有什么看法等。
  2、根据教学进程分类
  (1)初始性提问——这类提问要从总体上鸟瞰全文,大致把握课文的结构和内容。如: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从思路、情节、人物、环境等入手,在引导学生实现初读任务的同时。着重训练学生抓要领、捕重点、作概括的能力。
  (2)探究性提问——通过对课文各局部深入细致地分析和体会,达到对课文的深刻理解。从作品的独特的艺术表现和蕴含深厚的细节描写入手,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多层次多角度设计提问,设问的切口要小,挖掘要深,引导学生“因文悟道,因道悟文”,让学生较好地完成研读教学任务,训练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艺术感受力。
  (3)总结性提问——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或结束教学、结束单元教学时,为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提高对某些为题的认识,提出几个所讲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如:一篇课文的教学,从课文各局部的分析再次回到整体性的认识上来,从而获得对课文深刻而完整的把握。提问既是对研读结果的归纳,又是在研读基础深上是深化。
  (二)提问窍门
  课堂教学提问要特别注意“怎么问”的问题,就是要教师讲求提问的艺术。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所提的问题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回答呢?
  1、次序法——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接受到创造
  2、铺垫法
  在进行一堂新课之前或解决一个主要问题时,可让学生先完成一些铺垫性的准备题或在主要问题下设计几个铺垫性的问题,这样可以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减少难度。
  3、核心法
  这是为了突出教材重点内容而设计的提问,目的在于解决教学中的主要矛盾。这类提问在日本称之为核心性提问,其作用是扣住教材主要内容,明确学习重点。让学生学习时直奔重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对比法
  对比式提问,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而设定的提问,旨在使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5、点睛法
  所谓点睛法就是根据课文的中心句,作者的点睛之笔设问。中心句就是文章内容的总括,或是文章中心的揭示,它是作者点睛之笔。因此,根据中心句设问,不至离题太远。
  6、想象法
  不局限于课文内容,而是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想象,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7、寻究法
  事情总有前因后果。根据事情的结果,对事情的原因、经过进行寻究性设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8、破题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是记叙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根据题目设问,能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
  9、综合法
  综合法就是指抓文章的重点词句设问。重点词句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教师若能准确抓住重点词句,并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设计的问题,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
  10、评论法
  教师先不表态,等学生把想法一一交流后,再让学生评价谁的看法更合理,从而启发学生思维,概括总结出正确结论。
  11、连环法
  它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形成一个整体,几个问题解决了,学习目标也就达到了。
  12、发散法
  这种提问具有如下特点:对于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获得多种答案。这种问题又叫开放性问题。
  13、联系实际法
  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课本知识,也来源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学习语文时,许多问题的认识都要结合实际来理解。
  14、观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