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小语课堂导语设计

导入技能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2011-02-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课改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从要你学变为我要学。如何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迅速进入教师预期的教学情景中,导语的重要性就更为突出。下面是在教学实践中对设计导语的一些体会。
  一、以多媒体为平台,把学生牵引到学习的自然情境中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章叫《冀中的地道战》,并配有著名画家罗工柳的作品。由于小学生偏向感性认识,直观形象的图画往往是他们注意的焦点,为应和这一特点,教师提前准备了电影《地道战》的影碟,在实施教学前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了其中部分画面,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画,趁机提出画上画的是什么、色调怎么样、有些什么人、在干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由看电影到观察图画,由观察图画到读课文识生字,这种图文迁移的过渡,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以故事的形式讲述课文的历史背景,为教学切入主体进行铺垫
  小学教材中,有一篇歌颂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创建共产主义理论事业所表现的艰辛和执着的文章叫《伟大的友谊》,由于时空久远,又是两位长着胡子的洋人,加上学生知识积累所限,较难进入预期的教学状态,有必要对相关背景进行拓展式的介绍,我查阅了有关书籍,以讲故事的形式为学生学习新课进行修渠铺路,同时边讲边板书马克思的流亡路线,以增强学生对伟大革命导师的崇敬和战斗一生的了解。
  三、设计一根主线,把新旧知识串接起来,达到前后贯通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章叫《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教学课文前,我紧紧抓住教材存在着文章内容相似、主题相关这一主线,对教学导语进行设计和组织。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还记得叶圣陶先生有篇文章叫《爬山虎的脚》吗?叶老对爬山虎进行了这样的描写:‘那些叶子绿得那样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的很。’这美妙的景象同学们一定留有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的就是叶圣陶爷爷院墙上的爬山虎。作者不仅写叶老家的爬山虎,还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解开这个迷吧。”
  四、解剖课题,从中巧妙设疑,使学生带着渴望求解的心理去学习
  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实施新课教学时,我总要依据课题,刻意地挖掘蕴藏在课题中的疑问因子,在导课中巧妙地设置悬念。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我设问:鱼总是在水中游着的,离开了水,鱼就无法生存,而这里鱼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教学《马踏飞燕》时,我设问:燕子飞在天上,马跑在地面,应该说飞燕踏马才有可能,怎么会说马踏飞燕呢?教学《“绿色的办公室”》时,我设问:为什么课题还要加上引号呢?……
  五、增添课堂情趣,敢以歌声夺人
  我曾读过一篇报道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的文章,从中得知于永正先生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为增强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有时唱京剧,有时进行动作性即兴表演,如同冬天里的一把火,在给学生以温暖的同时,也把学生的学习热情加热到沸点。这种教学方法对我启示很大,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有意地适时借用此招,我班有名男同学性格内向,平时很少主动回答问题,每次在我提出问题要找同学回答时,他总是把头埋得很低很低,有一次我即兴唱了一首《对面的男(女)孩看过来》,只是把其中的‘女’字改成了‘男’字,我的歌声不仅解除了他的羞色和紧张,还鼓起了他的自信心和表现欲;在教学《燕子》之前,我与学生先合唱了那首旋律优美、感情纯洁的《小燕子》: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种大胆新颖,充满情趣的方法,不仅使学生精神饱满,情绪高亢地进入学习状态,而且使师生感情结合得更加紧密,教学实效更加明显,同时也应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是课改的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导语设计这一环节,无疑应成为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一个亮点。教师只要操作有度,效果甚佳。但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导语设计要紧扣课题、学习要求、课后训练等内容。二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把导语设计成有意义、有价值、有趣味的内容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