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提问激活课堂——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例谈

提问技能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2011-02-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课程的实践表明,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排斥教师的“讲”和适时的提问。设疑提问仍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恰当的提问,不但可以激活课堂,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方向,使教学过程与学生思维发展相融合,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一、激疑式提问
  长期以来,学生大多习惯于回答老师的问题,很少有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阅读文本只是抓住一些字词,对文章的内容往往一看而过,难以从整体把握,领略不到语言的妙处,理解比较肤浅。激疑式提问就是以提问激发学生“生疑”,以此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课例1:《只拣儿童多处行》片段
  导入、出示课题后,三个学生读课题(分别强调“只拣”、“多处”、“行”)。
  师:同一课题,有不同的读法;同一课题也有不同的疑问。
  生:“拣”什么意思?
  师:谁愿意帮助他?
  生:“拣”,就是“挑选”,有个词语叫“挑挑拣拣”,还有个词语听“挑肥拣瘦”。
  师:你真会学习,善于把未知的与已知的勾连起来思考。
  生: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
  生:冰心写“只拣儿童多处行”干什么?
  师:这两个问题很有价值,答案就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请打开课本,自由朗读,从中找到答案。
  课例2:《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片段
  (教师在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观看文中的插图)
  师:这就是“滴水穿石”,它是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中间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据科学家考证,这个小洞是由洞顶流下的水滴滴穿的。面对这一奇观,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后交流:
  生:雨水为什么不能把石头滴穿,而小水滴能?
  生:小水滴是怎样把石头滴穿的?
  ……
  教者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自己研读文本,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疑问和感悟,能产生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并学会于无疑处生疑。对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才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梳理式提问
  这类提问从教材的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出发,揭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把握和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课例1:《秦始皇兵马俑》教学片段
  师: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电脑已经风靡全球,然而在沉沉的地底下,却冲出了一支古代帝国的雄兵(课件演示,配以铿锵的战鼓声),这就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请大家自由朗读第3、4自然段,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课例2:《天鹅的故事》教学片段
  师:刚才同学们学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又通过自己的努力,读通读顺了课文,很了不起!一个故事,一般都有起因、经过、结果。斯杰潘老人讲的这个关于天鹅的故事,你能不能用简单的两三句话写出来呢?
  这两个教例,看起来平平实实,教师的一句提问,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围绕学习目标实实在在地读课文,训练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以及概括、表达能力。把“教师传授”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探究式提问
  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通过提问给学生明确的导学思路、方法或目标。
  课例1:《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教学片段
  师:方博士说:“21世纪人类将面临严重的水荒!”地球上江河湖海那么多,怎么会缺水呢?
  学生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地读书,很快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第一,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极其有限;第二,水污染十分严重。
  师:淡水资源是怎样有限的?水污染又是如何严重的?你们能不能拿出具体的资料和事例来证明呢?
  (学生围绕老师的提问,有的相互讨论,有的查找资料。)
  课例2:《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片段
  师:想想看,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呢?
  生:因为大自然有绿树、翠竹、碧草、青山,它们都是绿色的。
  生:不对,大自然中也有红花、彩霞呀,并不完全是绿色的。
  师:说得有道理!那么诗人为什么偏偏要说它是绿色的呢?绿色是不是有某种——
  生:我明白了,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着活力。
  教师抓住关键的内容,把握恰当的时机,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学生就会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对同一问题寻求不同答案,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就被激发出来,在探求答案中,不盲从、不雷同他人的观点,不满足已有结论,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思维品质就会得到培养。
  四、比较式提问
  为了复习旧知,学习新知,在教学中往往运用对比、类比、分析异同等方法提出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课例1:《卧薪尝胆》教学片段
  师:课文主要讲了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两个人之间的事。这两个人一个人是吴国国君,一个是越国的国君。他们二人原来是什么关系呢?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后来又有什么关系呢?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例2:《春日》、《游园不值》教学片段
  师: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腿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幻灯片出示,配乐朗诵)这是朱自清爷爷写的一篇文章叫《春》的一个段落。写得美吗?
  生:美!
  师:喜欢的读一读。
  (自由读这段话)
  师:这几句话赞美的是春天万物复苏、繁华似锦、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宋朝诗人写的古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春天又是怎样的。与朱自清爷爷笔下的春天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
  以问题为线索,上下文比较,现代文与古诗比较,引导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学习写法。教学中,如果我们经常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让学生在认识共性的基础上,掌握事物的特殊性和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灵活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前后联系的学习习惯。
  五、延展式提问
  延展式提问是在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使教学内容得以加深或拓宽,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所升华,并有效地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课例1:《特殊的葬礼》
  (观看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枯竭过程录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大瀑布即将无奈地走完她短暂的人生之路,面对一群群深深伤害过她,又来祭奠她的人,大瀑布想说的话是什么?
  生:如果我是大瀑布,我想说的话是,我的今天就是你们人类的明天。
  生:(握着颤抖的拳头)你们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生:我对这位巴西总统有意见,你为什么不早惩治乱砍滥伐的人?
  课例2:《海伦·凯勒》教学片段
  师:你们的谈话使我想起了耳聋后的贝多芬。耳聋,对常人来说是部分世界的死寂,对音乐家来说是整个世界的毁灭。而贝多芬依然挺立,他用牙齿衔着指挥棒放在琴键上用心灵感应每一个音符,奏响了他的《英雄交响曲》!其实,像司马迁忍受宫刑写《史记》、凡·高在精神分裂状态下创作《向日葵》经历过很大的痛苦,才使他们从平凡走向伟大。那么,从海伦·凯勒、阿炳、霍金、贝多芬、司马迁、张海迪身上你们可以获得什么启迪呢?
  这两个课例,都是以提问将课文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实际相整合,或是由课文内容向课外阅读拓展延伸或迁移,或是由“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把“提问”与“对话”融为一体,教师的提问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同时还使课堂充满活力。
  提问的方式还有很多,如导学式、比喻式、迂回式等,课堂上适时适度、富有艺术技巧的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保证。新课程呼唤教师创造性地设计课堂提问。但我们要避免问题过多、过滥,问题太浅,缺少思维空间等,提问的密度、难度、坡度、时机等都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探索,力求通过巧妙的提问激活课堂,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的智慧在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人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