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思考

提问技能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2011-02-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徐世贵先生所著的《素质教育与优化课堂设计》一书,是本聚科学性、时代性、独创性、系统性及通俗性、操作性为一体的"教科书",细细读来,犹如与一位治学严谨、教风扎实、博学多才的老师就现代教育观念转变和课前、课中及课后的诸多问题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阅罢此书,颇有感慨,忍不住想说几句。今天,就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谈一孔之见。
  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精练恰当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信息交流的桥梁,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钥匙,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手段。一个好的提问,往往会起到“一石激起干层浪”的效果。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普遍存在的问题
  “注入式”的“满堂间”是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普遍存在的间题,具体表现在:
  1、问得散,缺乏方向性。有的教师拿起教材,觉得这也重要,那也重要;走上讲台,觉得这也要讲,那也要讲,追求面面俱到,缺乏对目标的指向性,结果一处都没落实。
  2、问得杂,缺乏联系性。有的教师课堂提问随意性较大,问题之间缺乏逻辑联系,不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3、问得死,缺乏灵活性。有的教师课堂提问按部就班,不能根据课堂情况随机应变,课堂教学显得非常僵化。
  4、问得空,缺乏启发性。有的教师提问太空洞,脱离语境,学生不好回答,缺乏思维导向。
  5、问得浅,缺乏思考性。有的教师设计的提问学生无须思考就能回答,课堂上小手如林,煞是热闹,但收效甚微。
  6、问得高,缺乏大众性。有的教师设计的提问脱离了多数学生的实际,课堂提问成了老师与少数几个尖子生的对话,其他同学只好坐冷板凳。
  除上述几方面的表外,教师还存有“"满堂问”,其危害是使学生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不利于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这种现状亟待改进。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三维解析
  1、课堂提问设计要注重作者的“文路”。叶圣陶先生曾说:“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教师设问如能紧扣文意思路,学生就能有"序"可循,顺藤摸瓜,从而较好地理解课文;教师设问如能紧扣文章思路,教师就能准确把握教材重点、难点,变“要问”为“当问”,变“串讲”为“点讲”。
  2、课堂提问设计要注重学生的“学路”。我们的教学,就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出一条路来。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把功夫花在认认真真理解课文上,花在如何使学生理解课文上。如语文课《小马过河》中有这样一句话:“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啊!’”有位教师提问:“‘为难’是什么意思?”没想到一连几个同学的回答都令人不满意,教师自己也“为难”了。如果该教师能考虑到低年级儿童明于心而不明于口的言语表达特点,换一个角度说:“我们来读小马想的话,看谁能把小马为难的语气读出来,行吗?”效果可能会好得多。
  3、课堂提问设计要注重教师的“教路”。教师设计提问,必须围绕教学目的,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教学目标有大有小,有易有难,有主有从。当众多的教学目标、庞杂的教学内容与一节课有限的容量相矛盾时,我们应该做到“一课一得”。后一个“一”不是“唯一”,而是一个重点、一个要点。围绕目标层层设问,紧扣重点精心设问,“教路”就会十分明晰。事实上只有避免了目标的多而杂,才能避免提问的琐而碎,教学的散而乱,效率的低而差。
  三、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系统分析
  课堂提问设计要具有系统观点。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根据这个定义,一节课中的所有提问可以组成一个“问题系统”,解决一道问题时师生的双边活动可以看成一个小的“学习系统”。
  1、问题系统。例如有位老师教《飞机遇险的时候》(老教材)一文时,设计了如下问题系统:⑴这篇课文讲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初读课文,感知大意)⑵(简介小杨眉)周恩来同志在什么情况下把自已的伞包让给了小杨眉呢? (直入重点)⑶飞机遇到寒流,情况怎样严重?你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出来? (品析词句,渲染环境)⑷小杨眉为什么急得哭了?她的哭,说明在危急的时刻,对于飞机上的人说,什么最重要,为什么? (启发联想,做好铺垫)⑸就在这时候,周恩来同志把自己的伞包让给了小杨眉,他是怎样做的? (咬文嚼字,情感共鸣)⑹他为什么要这么快地让? (揭示中心,水到渠成)。
  从这个设计可以看出,“问题系统”具有以下特征:⑴从数量上看,它少而完整。⑵从问题之间的关系来看,它有大小主从,但有机地构成一个整体。⑶就研究性质而言,它由内容到形式再到内容,符合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规律。设计了良好的"问题系统",不仅省时、高效,而且便教程条理分明,逻辑性强。所以人们常说。一个优秀教师,在他上课之前,心里已装满了这节课的所有问题。
  2、学习系统。问题系统中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构成一个小的学习系统。根据学习阅读心理特点,这个学习系统又可分为“目标导向——定向学习——反馈评价——矫正补救”等步骤。如教授《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披"字的教学。教师问:“课文里为什么说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而不是说青蛙‘穿’着碧绿的衣裳?”(目标导向,诱导学生学习)最后让学生一边看图和读课文里的有关句子一边想,准备回答老师的问题(定向学习)。讨论(反馈评价)时,有一个学生说:“青蛙的肚子是白色的,背上和腿上是碧绿色的,所以说它‘披着碧绿的衣裳’。要是说它穿着碧绿的衣裳,就好像是它已经把碧绿色衣服的扣子扣拢了。那就是说它全身都是碧绿的了。”上述学生的回答说明,儿童为了准备回答老师的提问,他们必须通过注意观察图画,记忆表象,并进行比较,然后判断,最后选用和组织词语,回答提问。儿童这一系列活动构成学习系统。
  四、小学语文课堂提问阶段缕析
  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其环节之一的课堂提问也不例外。是科学,就说明它有规律可循;是艺术,说明它有技法可学。就常规教学程序而言,各阶段有一些相对成“型”的提问万式。
  1、整体感知阶段
  ⑴激趣型提问。这种提问一般抓“题眼”进行。如教授《沙漠里的船》一文时,教师抓住“船”设疑:“船是水上的交通工具,沙漠是陆地,为什么会出现船呢?沙漠里的船指的是什么?又是什么样子?为什么管它叫沙漠里的船?”这类提问,重在激趣,一般作为悬念,不要求学生回答。
  ⑵感知型提问。提问模式是:通读课文,简略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⑶导向型提问。如一位老师在教《坐井观天》一文时,他凭借教材中的插图让学生观察,从而为学生定向。
  师:谁能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太阳、大井、小鸟、青蛙)
  师:青蛀和小鸟在干什么?(青蛙与小鸟在争论)
  师:谁说的话是正确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要弄懂这些问题,还得认真读课文,还得把这课的六个生字学会,大家行吗?
  这里的“两个问题,六个生字”就是这节课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教师很自然地就给学生的学习导了向。
  2、理解课文阶段
  ⑴剥笋型提问。它的特点是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如教学《飞机遇险的时候》第二自然段可以这样设问:周恩来同志在什么情况下把自己的伞包让给小杨眉呢?飞机遇到寒流,情况怎样严重?你从哪里看出来?
  ⑵深究型提问。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探索文章的主题,深究重点句段的含义。一般要求回答“为什么”、“说明什么”、“表示什么”。
  ⑶辨析型提问。其目的是通过辨析,弄清难理解的语句,了解句子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中心。如教《跳水》一文中,教师问:如船长不让孩子跳水,还可以采用什么办法?再通过其它方法与跳水的比较,体会船长的机智、果断。
  3、整体深化阶段
  ⑴总结型提问。旨在使学生对课文表达的思想体会得更加深刻,对课文中带有规律性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系统。
  ⑵鉴赏型提问。在高年级要逐步培养学生欣赏评价好词佳句、体会文章感情色彩的能力,课堂提问在这方面应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一般可问:“你最喜欢哪些句段,为什么?”提问的万式还有很多。
  课堂提问不局限于以上所述的几种类型,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课文的内容、班级的实际等特点因素而灵活设计课堂提问,优化设计课堂提问,便课堂提问更富有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