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业”和“教学”和谐共舞

设计作业技能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2011-02-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学期伊始,我校乃至全县的中小学校都奏响了作业设计的号角。在一声声号角之下,“作业”这个词就像一根琴弦在我心底紧绷着,尽量督促自己每堂语文课有作业的设计,但并没有就此作深入细致的思考与实践。无独有偶,县教科室发出《组织教科室主任开展“作业设计与教师发展”的论坛活动》的预备通知,要求上交有关“作业设计”的不少于3000字的文字材料。尽管这有些“赶鸭子上架”,但确实也促使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作了一些不成熟的思考。现结合自己平日的教学实际,与大家一起探讨有关“作业设计”的几个关键词。  
  首先我要声明的是这里的作业,不同于课后作业、家庭作业,而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当堂完成的一项教学任务或活动,即课堂作业。  
  第一个关键词:目标
  这里的“目标”,从宏观上可以理解为“学生发展成人”、“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从微观上可以理解为“年段目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作业设计的目标”。在这里,我们着重探讨的是将作业置身于课堂教学之中的微观层面上的理解。判断一道作业题的设计是否优良,我觉得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考查:其一,作业题是否紧扣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就作业功能来看,“检测、巩固、反馈”等功能的实现是基于教学目标的,任何游离于本堂课教学目标之外的作业,只能成为“教练分离”的批判对象。反过来说,一道优秀的作业设计能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两者相辅相成。其二,作业题是否体现语文能力的提高与甄别。即我们要思考的是这道作业题背后的“含金量”,通过它我们可以提升学生哪些语文能力,是对语言的感知理解,是把握关键性词语的能力,是语言表达的能力,还是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和综合归纳的能力,减少并杜绝非语文的作业设计。同时还要思考怎样在作业设计中让学生明确自己所要达成的目标,即让学生懂得完成了这道作业题我还有哪些不足。  
  在学习六上《索溪峪的“野”》一课时,我发现课外语文同步练习上有这么一题作业:“请你为索溪峪写一则广告”。很明显这道题要考查的是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但却没有提出明确的要学生达成的目标或要求。如此宽泛、没有边界的写,叫学生如何写,让老师如何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优劣的判定成了空话。我在本课教学中将其改为“请你为索溪峪写一则广告(要求内容结合课文,体现索溪峪的特点,语言活泼、有情趣,字数不少于10字)”。有学生写道:  
  请不“野”的您,到“野”的索溪峪,把“野”带回家。——程然  
  索溪峪“山野水野人野处处野”,快扑进“野”的怀抱,体验返璞归真的感觉吧!——徐瑞骋  
  第二个关键词:生本
  沈大安老师在浙江省第八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总结报告中提出“语文教学要走向生本”,即文本解读走向生本、内容选择走向生本、教学过程走向生本、反馈评价走向生本。课堂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也要走向生本。  
  所谓生本,即以学生为本。成尚荣说“教学的核心应是学生的学习,教学要从学生的学习出发,设计、展开教学过程”。同样,课堂作业的设计也要从学生的学习出发进行设计,让学生亲历作业的过程,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习得方法,丰富语文素养。课堂作业一般都是教师为了检测、巩固学生所学而提前设计的,但最终完成作业的却是学生。所以,作为作业的设计者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喜欢这项作业吗,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去做?学生能完成这项作业吗,他们的作业起点是什么?学生有必要去做这项作业吗,作业背后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什么意义?所有的一切都指向学生的发展,课堂作业的“设计”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千万要杜绝以考试成绩为本,以教师方便教为本,而是要通过以生为本的课堂作业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学好语文。在这里,我想提出三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作业设计尽量做到有情趣,让学生喜欢做。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小珊迪》一课时,在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诚实善良的小珊迪再也不会回来了。难道我们内心仅仅是锥心的痛吗?不!此时,我们百感交集……”引领下,相机出示作业:  
  请你再一次读读全文,为课文添加色彩,并写出自己的理由,用它打动别人。  
  读了课文,我想给添加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的作业积极调动了学生整个身心沉浸于文本,不仅理解了课文语言,而且涤荡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二是作业设计要让学生亲历作业过程。除了考查记忆水平,如果一道作业题的设计只是为了让学生写出标准答案,而没有展开、体现学生学生求索答案的积累、理解、运用等思维过程,不能称之为好的作业。我在教学六上《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在整体感知环节,设计了一道作业: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完成以下作业:  
  读了这篇课文,我的心情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句子(或词语)带给我这种感受,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深深地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题作业贯穿着这么一个阅读思维过程,从整体——部分——整体的一个轮回,比较直观地展示了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即概括、选择、想象、归纳的思维脉络。三是作业设计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完成作业,不仅仅是检测、巩固,还要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习得方法,使学生“会学”。上述的《只有一个地球》的作业设计,其实潜移默化地在引领学生做学习批注的方法,初读一篇课文的方法。  
  第三个关键词:融合
  有了好的作业,还应该统筹考虑作业呈现的时机,也就是如何更好地与“课堂教学”和谐共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课堂作业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一些独特的作用,可以代替老师讲,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可以使学生产生问题,可以推进课文的学习等等。所以,它不应该是教学30分种后的固定作业套路,它应该没有刻板程式,应该和教学过程融为一体,只要自然、需要、贴切、融合,它可以出现在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因此,作业设计应该与教学设计一并构思,成为教学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割裂,不分离,万不可让作业成为教学的“附加”。就作业呈现的时机,不外乎课始、课中、课末三个时间段。  
  但值得注意的还有三点,一是作业在学生学习之前,可称为“前置性”作业。教师要思考怎样的作业适合学生自主完成,以给学生学习的空间。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前置性”作业中及时发现问题,调整自己的教学。二是作业在学生学习之中。有时特定的教学情境会产生教学灵感,教师会自主产生“生成性作业”。三是作业在学生学习之后,可称为“后置性”作业。这样的作业往往是教师在教学告一段落时,以检验学生“学以致用”的成效而设计的。我在教学六上《彩色的翅膀》一课时,聚焦重点段战士们“品尝西瓜”,引领学生体悟“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致描写来表现海岛战士虽然生活艰辛还依然扎根海岛、热爱海岛的乐观精神”之后,我自然地引到主人公战士小高的身上,设计了作业:模仿这种细致描写的方法,展开想象描写“小高放飞昆虫”的情景。学生写道:  
  小高来到海岛田边,慢慢地打开纸箱,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托着一只只小昆虫,深情放飞:一只只勤劳的小蜜蜂,五彩斑斓的蝴蝶,欢快地向海岛深处飞去。近处,两只小蜜蜂正在追逐打闹,一对大蝴蝶正在翩翩起舞,较小一点的蝴蝶调皮地飞到了小高的头上,停留了片刻,又飞了出去。看到这一幕,小高欣慰地笑了,他仿佛看到宝石岛的未来,是那么繁华那么温馨,是海鸟们的天堂,是海龟们的家园,是椰子林的栖息地。这一个个小精灵必将在这安居乐业,必将用它们彩色的翅膀,描绘出宝石岛璀璨的未来……(叶书沁)  
  大部分学生都能对此展开比较细致的描绘,基本达到了作业的功效。从这里,我们还可以体悟到除了作业时机与教学过程的融合,还有作业目标与教学目标的融合,还有作业内容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因此,“作业”和“教学”的融合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以上所谈的只是我对课堂作业设计的一些浅尝辄止的思考,并没有形成可供参考的操作策略。当然,对这三个关键词,我们完全可以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以小专题研究的形式,去深化它,发展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