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课标 谈评价
评价技能小学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对学生心灵的震撼和影响是很有力度的,正如《新课标》指出的那样:“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这是因为小学语文本身含蕴的理念和情感,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会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提出的。
怎么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受到人文熏陶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阅读教学中一篇篇的课文进行的。小学语文课本入选的课文,或纪录了作者生活的阅历;或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情者文之经”,中国的文艺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小学语文入选的作品,剥离了情感,是无法产生熏陶效应的。因此;《新课标》把情感的教育及其作用,摆在很重要的位置。
《新课标》几乎在各个年级都有明确的要求:“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简单表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这样的要求,显然不是靠我们过去的分析讲解,灌输练习这些惯用的手段能达到的。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那种注重繁琐分析的教学,主宰了中国语文教学达半个世纪之久,使语文教学陷入公式化、概念化的境地,磨灭了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
我以为新课标反复强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不仅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特点,也为我们小学语文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目的,找到一个途径。要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怎么操作呢?看来首先少不了一样东西,那就是形象。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的激起;没有形象的阅读教学,必然成了抽象的单纯的符号活动。因此我们要设法让学生能看到或仿佛看到了课文中描写的形象和场景。所以课标中也特别提到“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而“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的感受是揉和在一起的,感受到作品中的生动形象,语言的优美也就感悟到了;语言的优美领略到了,作品中的生动形象也就不难感受了。
大家都熟悉的课文《丰碑》,写一位将军看到一位老战士冻死在雪地里,他发怒了,想责怪军需处长。当他得知被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军需处长为了战士们穿上棉衣而自己没有棉衣,最后冻死在雪地里。课文中这样描述:“将军怔住了,久久地站立,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有经验的老师决不会放弃其中的词语:久久地、深深地、缓缓地……通过朗读、增和删的比较,让儿童通过语感感受到人物形象,再加上我们老师本身情感的传递,把作者的情感传到学生的心里,引起共鸣。在这过程中,我深深感到老师的情感,应该是学生感情的示范者,用自己的真情,去点燃孩子情感的火苗。
人文熏陶的程度如何,又怎么评价?这是个软指标,是需要一定周期的,短期内难以把握。布鲁姆曾经说过:“人的情感是无法用数字量化的”。所以课标提出“定性,定量结合,更应重视定性”,是很有道理的。
人文熏陶效果的评价首先应该“嵌入课堂”,在课堂上学生的表情、语言、行为一系列反应,以及对课文中人物的评判,都可以窥见学生的情感世界。在进行《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想象性作文时,我问学生:“卖火柴的小女孩来了,你们怎么接待她?”有的说我让妈妈给她买棉鞋、买烤鹅;有的说如果她春天来,我给她穿上我的新毛衣;如果是夏天来,我让妈妈给她买连衣裙;还有一位刚刚发表作品的小朋友说,准备用自己的稿费给她买书包、铅笔盒,还有的说要把她介绍给李老师,让李老师把她安排在教室的第一排……什么是情感,这就是情感,这是作品熏陶的效果,儿童善良的情感是可以在无意间流露出来,老师定性的描述也是可以操作的。
其次是情境性的。可以在生活的真实情境中,也可以通过模拟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充分地活动、表现,从儿童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结合写感受,写感想进行评价。例如我们举行的《情系灾区》《伸出友爱的小手》《在敬老院里》《在学习雷锋的日子里》《今天我值日》《系上妈妈的围裙》《下乡看外婆》一系列的班队活动、主题性大单元活动以及在班级和家庭中的言谈和表现,在此过程中仍然要引导孩子进行自我评价。班主任、语文老师在这中间都可以“读出”孩子们的情感。
四、突出“整体实践”
无论从阅读、习作以及综合学习,都突出了语言的整体实践,把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要求很明确,要注重训练,基础要扎实。
新课标中“少做题,多读书”,为改革语文教学选择了一个极好的便于操作的“切入口”。“多读书”是综合的,读书要能识字,要能理解词义,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读懂书中写的什么,进而从领悟到感动,也就是说学生是在阅读中学会阅读的,而不是在老师的讲解中学会阅读,更不是在做题中学会阅读的。无论从阅读对写作的影响,从阅读对丰富人生的作用,还是阅读可以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来讲,其作用都非同一般。书读多了,见识长了,视野开阔了,书中的遣词造句表达方式,会化为学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一部分。读中学读,读中学写,多读书可以有效地为学生的读写打基础,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在小学阶段所设置的课程都是基础性的。一定的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是创新的必要基础。基础如何形成?靠训练,靠学习者的亲自实践,从而在实践中理解,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熟练,在实践中提升。《新课标》强调学生为本,开发潜能,人文熏陶,同样强调基础。若有失偏颇,那样会走进新的误区。
提到训练,又不能和那些单项的习题式的练习混为一谈。训练,是能力的训练,说得更明确一些是实践能力的训练;语文基础的学科训练应该与儿童的思维发展、与儿童生活,与儿童活动结合才是恰当的。训练与思维结合,促进发展;训练与生活结合,有利实践;训练与儿童活动结合,体现自主。
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怎么评价,课标已经将大原则明确了:“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想其总的精神,就是通过评价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评价本身成为学生发展的一种激励。
那么怎么具体操作?可以是——
1.教师评价与学生参与评价相结合;
2.开放式与封闭式评价相结合;
3.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相结合;
4.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
5.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考试只是评价的一种方式,不能以考试替代评价;但却可以通过评价来改革考试。语文学科的评价必须要具有工具性质,对掌握工具最基本的要素需定量。
1.汉语拼音与识字的评价。汉语拼音,需能拼读,检查能否通过汉语拼音认识汉字;学好普通话。不要求默写,不可拔高要求。应以课标年段要求为依据。各年级所需认识的汉字,必须认识,要求会写的,一定会默写;这绝不能含糊,这是语文最基础的基础。现在面上非常注重阅读与习作,识字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字写得也不够理想,间架结构,笔划笔顺,偏旁部首都应把握;字要写得端端正正,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
2.阅读的评价。首先是阅读量的评价。阅读要落实语言积累,该背的篇目一定要会背,阅读量不少于课标的规定宇数;要统计,要量化,要求学生平时就记录。这又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不光是语文不好,对其他各科,以至对学生的智慧和情感都会造成影响。
其二是阅读的评价;应根据课标的要求。如低年级“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作文中词句的意思”;中年级“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高年级的“文章基本的表达顺序”“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说明性质的文章”“抓住要点”和“基本说明的方法”等等。应该通过相关的测试,但决不是一条一条单项的习题进行评价,而是在整体阅读中进行。这可以是封闭的,也可以是开放的,也同样可以是形成性的,给孩子们一个纠正、提高的机会。
3.作文的评价。通过作文评价,了解学生的语言素养是很有意义的。习作在评价中有一定的地位,语文素养是个整体;情感、遣词造句、思想、以及对周围世界的认识,都可以从习作中反映出来。因为习作要表情达意,要综合运用字词句篇,本身就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作业。从一个学生的习作,往往可以看出他的语言基本功;语文的素养;同时看出他的智慧和情感。不仅如此;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嵌入”日常生活,这一方面可以由老师从语言、思维、情意、学习方法进行定性的描述,并且可以由学生互评,本人自我评价各种途径结合进行。
此外,作文的评价还可以是情境性的,模拟生活情境,在特定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如举行小记者采访,小小辩论会,编演课本剧,XXX新闻发布会,故事大王比赛,生活小品即兴自编等等。这些情境,必须是学生共同参加评价,而且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是整体运用语言,是综合实践,有口头,也有书面的。
总之,评价以《新课标》为依据,又通过评价来推动《课标》的全面实施。在此过程,困难与曲折总是难免的,不过《课标》终究为语文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一个促使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获得充分发展的天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反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下一篇:指导学生互评,提高课堂效率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