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教师评课

评课技能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2011-05-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往往一位青年教师上完公开课之后,听课教师围坐一起,众说纷纭,开始例行公事地评课。常见的一个景观就是该上课教师蜷缩在一个角落,听各位长辈依次点评。在简短的优点罗列之后,缺点就像排炮一样扫射而来,从教态、教学语言、教学环节、教学形式等方面猛炸猛轰。评课结束,只见这位青年教师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出教室,一脸悲哀和沮丧。
  这样的评课是否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这些问题是否真的值得那样大批特批?
  我以为,评课的最大问题在于评论者的眼光是否能透过显性的课堂操作层面进入隐性的思想理念层面,在于是否能揭示教学设计与行为中所折射的意识、观念和理论支撑。如果只在表面上做一些不痛不痒、貌似堂皇的“官样文章”,而不触及授课者、听课者的思想灵魂,那么评课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教研价值,而变成了续貂的“狗尾”。
  评课者是否熟悉教材。现在多流行课改教研活动,也就是说,很多公开课的内容都是新教材。执教教师没有任何经验可以依据,其他年级的教师也根本不熟悉这些内容。一次音乐课的评课中,一位连歌还不太会唱的教师严厉地指出:“你应该给学生听录音机里的原唱。你自己的范唱肯定不如磁带,就是这个原因导致了学生到下课还是没有唱会!”其实,这首歌非常难,对于二年级的学生,的确很难在一个课时里掌握。教师范唱自是不如磁带好听,但有着难以比拟的亲和,不能“一炮打死”。而且也根本不可能是这个原因造成学生掌握不好。只能说是这位评课老师自己不熟悉教材导致的“无稽之评”。
  评课者是否熟悉学生。学生有自己的个性,学生组成的班级也同样有自己的个性。有的班级活泼、有的班级沉静。常常听到诸如“气氛不如xx班活跃”,“太活跃了,吵死了!”,为什么没想过,这样的气氛可能已经是这个沉静的班最活跃的时候了,或者说沉静只是一种外在,孩子们的内心正在教师的激情讲授中跌宕起伏?为什么没有想过孩子们“吵死人”的活跃可能正是他们的成长方式,他们的思维正在激烈地碰撞,他们的智慧正在粲然开放?什么是适度的活跃?适度的标准是什么?我以为,那应该是一种良好的氛围与状态的界定,一种适合学生想像和创造的氛围界定。故而,“纪律”不应和抑制创新划上等号,规范也不等同于迫使学生“循规蹈矩”的就范。如果是建立在“学生状态”上的评价,那么就应该“具体学生具体分析”,因班而异,不能一条杠子划到底。只要这个班级的学生喜欢,只要其中的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获得长进,那就是好课。
  评课者是否熟悉教师。每个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一如写文章,或质朴无华,或清丽温婉,或大气磅礴,或机敏厚重……教学风格是一个教师思考精神的体现,是独特学养的标识,它延续着教师的教学生命并长久地影响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没有风格的教师就如泥胎木偶,他的课恍若破庙庸僧在谈禅一般乏味。但现今评课者的强势和陈旧的评价观念却常常把一个教师群体“塑造”得越来越像一个人,最终统一在一种模式里——落后僵化的模式令旗下。一些有教学个性的老师因此被视作另类而不予包容。如果没有一个宽容的环境,那么,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只能是一个很遥远的梦。
  此外,评课的存在是为了促进教学,而不是给“摆资格”提供土壤。我曾听见一个老教师给两个青年老师评课。这是体育课教学,一个教师先让学生进行了体能训练,他的评价是:“遏止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把枯燥的训练放在前面,还怎么上得好课?”鉴于他的评价,另一个教师赶紧直奔游戏体育课题,他再次评价:“没有基础的体能训练,体育有什么根基?体育课要来干什么的!就是要搞好学生的身体!”真让人搞不清楚,究竟怎样上才是科学的。常常让人想起伊索寓言里的“屋顶上的羊”,高度不是自己的,而只是站在屋顶上而已,“羊”还是“羊”,不会因为它煞有介事、一本正经,别人就会把它当成“老虎”了。一旦也站到地上,其实比马还矮。
  作为一套课堂教学的评价准则,有其积极的理论价值和操作意义。当一位青年老师上完一节公开课,他(她)最想听的不是那些老掉牙的课堂评语,也不是那些不着边际的空头理论灌输,更不是那些什么也不是的“显摆”和“倚老卖老”,而是渴求听到那些透过浮表的本质问题,那些对学生课堂表现与心理变化的分析,那些根据实际情况,谈谈他(她)的教学个性(风格)以及如何更好地发展这种个性(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