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业务考试通识部分复习题(各科必看)

综合资料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2010-07-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什么?
    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进行倡导探究性学习。
  二、十项教学技能是什么?
    从教学信息传播的过程出发分析教学信息交流过程中教师行为方式的构成要素,十项教学技能总结归纳如下:
   1、导入技能;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动机、明确意图、进入交流。
   2、语言技能;用准确的语言,恰当的语调、语义交流信息。
   3、板书技能;提纲挈领、突出重点、辅助口头语言交流。
   4、教态变化技能;活跃气氛、增强情感、辅助口头语言交流。
   5、演示技能;促进感知、变换信息通道,增强交流效果。
   6、讲解技能;了解事实、形成概念、掌握原理和规律,认识交流本质。
   7、提问技能;检查学习、促进思维、获得反馈、改善交流过程。
   8、反馈强化技能;调控教学、强化学习,巩固交流成果。
   9、结束技能;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形成系统,结束交流。
   10、教学组织技能;教育学生、指导学习,保证交流顺利进行。
  三、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四、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求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社会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五、基础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时间的功能。
  六、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七、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师观?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4、教师应该成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八、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要求?
   1、服务。
   2、调控。
   3、反思。
   4、合作。
  九、新课程下如何备课?
   1、备教材的利用价值。
   2、备课程资源的开发。
   3、备教学过程的设计。
   4、备学习方式的选择。
   5、备师生问题的生成。
   6、备教学活动的开展。
  十、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发现”,不只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的说,它是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发现”,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比较高的境界。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师应该有长期的、自觉的意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表达个体在自学中所产生的观点或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师,哪怕学生只发现一点点,也应予以鼓励,同时要尊重学生,增强其信心。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必强求标准答案。即使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也不要全盘否定,要对敢于表白自己观点的勇气予以肯定。学生自学发现后,还要继续鼓励他们“讨论再发现”。因为通过讨论,学生有辨析,有补充,发挥了群体力量,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发现,促进了集体智慧的发展。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一次又一次的补充和辩论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越来越深入了。学生在经历了多次的锻炼后,也会逐渐地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十一、如何实施作业个性化?
   1.留因材施教的作业。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做到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采取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
   2.留落实训练目标的作业。留作业是检验教与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注意给学生留落实训练点的作业,做到训练到“点”,落实到“点”,减轻学生因重复训练而带来的心理、生理负担,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发展,更好地发展其个性。
   3.留谈学习方法的作业。当学生领会了一些学习的方法后,可试着布置一些谈学习方法的作业。第二天,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以小组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议一议。这样,能做到举一反三,相互启发,教学生会学,使学生终身受用。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写”,增多学生的“说”,更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留想象作业。当今课改,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培养想象能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想象力。
  十二、学生评价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1、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的评价。
     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给予评价和反馈,能有效地改变评价过分偏向终结性的现象,也有助于实现评价的个体化,是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重要途径。
    (1)、教师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
    (2)、利用成长记录等方法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加强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
    (3)、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日常表现和作业、单元测验、期末考试在期末成绩中各占一定比例,使学生和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的结果,体现形成性评价。
   2、重视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关注对非学业内容的评价。
   3、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4、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将评价与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环节。
   5、注重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
   6、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十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时应关注哪些方面?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时应注意八个“关注点”:
   1、关注学生的潜能。
   2、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
   3、关注弱势群体。
   4、关注评价中的“无法量化”或“不确定”的内容,尤其要关注德育中的道德评价和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5、关注“违规事件”。
   6、关注对学生的“无意伤害”。
   7、关注教师自身的行为效应。
   8、关注学生生活中的反评价因素。
  十四、激励性评价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客观性原则。
   2、指导性原则。
   3、探究性原则。
   4、情感性原则。
  十五、在新课程评价理念下,什么样的课算是一堂好课?
   新课程倡导“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作为好课应体现以下六个方面:
   1、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