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的艺术处理
导入技能趣味性要求。
趣味性,是指导入设计要引人入胜。让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和促进学生去接受新教材,克服学生的厌倦心理。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导。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学习的效率自然就会高。相反,如果强迫学生学习,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是很难保留在记忆里的。教师导人新课时要利用别出心裁、诙谐幽默的语言作导语,既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创造愉悦的心境。
㈢艺术导入的美学原则。
我们知道,导入的作用是全方位的,不仅是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等方面,而且在导入环节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美学的教学价值。语文教师如能在导入新课前让学生产生欣赏、愉悦的情感,并在这种情感氛围中导入新课,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这种由欣赏,继而产生愉悦的情感来自教师的美。“美”在导入设计中的价值不容忽视。导入艺术的美包括视觉美、行为美、感知美。具体表现为:
视觉美。
它包括教师个人端正典雅,整洁干净的外形美、以及教师所采取课堂导入方式在学生视觉感官上产生美。特别是教师的外表是学生的第一印象,师生之间的最初交流也是从外表开始的。教师的外形美会使学生产生愉悦感。这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为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深入,创造了有利的动力条件,也便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行为美。
它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姿教态和表情美。教师的教姿教态、行为举止的美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使教师成为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效的注意中心。它能强化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教学意图,是课堂教学导入的重要辅助手段。教师的表情美是指教师脸部表情自然明朗、轻松柔和、大方宁静的和谐统一,它是教师的职业观、个性特征、修养、智力水平、审美能力等综合因素,在师生交往中参与情感交流而引起教师的情感活动,并在其脸部的流露。若教师在课堂上板起面孔,只能使学生望而生畏,产生一种畏惧心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就不能深入。相反,若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的提问回答不上,出现情感交流的障碍,但老师却能报之以鼓励的微笑,从而达到教与学气氛的协调,教师的这种脸部表情就很有教学美的魅力。
感知美。
它是指教师的声音美和语言美。教师的声音美是指教师富有个性魅力的语音语调。表现在课堂上主要为:声音和谐悦耳,如和风细雨,声调有高有低,抑扬顿挫。如果教师的声音让学生感到如沐春风般舒服,那么学生自然就会被你的声音吸引,不知不觉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教师的语言美,是准确性与逻辑性、交流性与节奏性的多样统一所形成的具有教师个性风格的和谐美。它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一种美感。但是,有些老师不太注意语言修养,课堂语言比较生硬,语粗气重,平板冷淡,少情寡味,既不能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也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有必要加强的语言修养,注意揣摩语言技巧,运用语气、语调、节奏等,在课堂教学中把话说得更甜一些。优美的教学语言使学生的求知欲需要不断地得到满足,同时也给予了学生美的享受。
五、语文教学导入艺术处理的方法例释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亲身体会到开展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必须做好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导入”。导入的方式方法很多,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语文导入能够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活力。语文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和组合,提高导入艺术,取得理想的课堂效果。具体导入艺术处理的有以下几类:
㈠设疑导入。
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它主要包括析题导入法和悬念导入法。
1、析题导入法。
即通过分析课文标题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如我在教《狼牙山五壮士》这课时,我先板书课题,然后问学生:课文题目是什么结构?它的中心语是什么?五壮士是什么人?为什么说他们是壮士?通过这种环环相扣的析题,学生思维便迅速指向课文,这样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难点。又如学习茅以升《中国石拱桥》,我先板书“桥”,让学生说出自己所见过哪些桥;再写“拱”,看哪些是拱桥;再板书“石”,看哪些是石拱桥;最后板书“中国”:明确标题从地域、材料、形状三个方面对说明对象作了限制。有时可以引而不发,让学生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如《难忘的泼水节》,标题是偏正短语还是介宾短语等等?
2、设疑导入法。
教师在开始上课导入时设置疑问,能吸引学生注意,引发思考。教师设疑要做到两点:一是巧妙设疑。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从新的角度巧妙设问。如学习茅盾《风景谈》,可以这样设疑:《风景谈》谈的是风景吗?这样设疑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兴趣、思维一下子吸引到所提的核心问题上来,并促使学生围绕核心问题阅读、思考,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整堂语文课的成功教学奠定了基础。二是以疑激思,善问善导。设疑质疑还只是设疑导入法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得到启动并活跃起来。如学习鲁迅《孔乙己》,则可设疑:文中哪句话形象而概括地揭示了作品主人公的特殊身份?这是怎么样的一种特殊身份?作品主人翁的“经典语录”是什么?这样就问得有点出乎意料且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学生认真思考,能回答出来,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得到启动并活跃起来。
以旧引新法。
这是常用的方法。教师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与新知识有内在联系的已学过的知识,按温故而知新的原则,或进行对比,或进行突如其来的提问,以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自然地引入、接触、进而理解新知识,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如我在教《小英雄雨来》这课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所学过的抗日英雄人物吗?上节课所讲的《狼牙山五壮士》五位英雄还记得吗?今天我们还要讲一名抗日小英雄的故事,由此直接就导入新课。
㈡直观导入。
直观导入法即是教师通过实物、图片、简笔画、照片、投影片等导入教学。它往往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运用直观手段比语言描述更清晰、简单、明了、有效。直观导入法包括以下几种:
实验导入法。
笔者一上课就把一只装有淡水的小玻璃缸,放入一只鸡蛋,鸡蛋沉入水底;放入一条小鱼,小鱼自由游动,然后往玻璃缸中加食盐,并搅拌,鸡蛋渐渐浮到水面,小鱼慢慢死去。同学们非常好奇,我由此导入《死海不死》,这就大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死海的特点。
实物教具音像多媒体等导入法。
教师利用实物教具音像多媒体等教具导入,好处就是直观,容易引起兴趣,便于激发情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所使用的这些教具按其性质和性能可分为视觉型教具、听觉型教具、视听型教具。使用这些教具进行艺术导入,它能化抽象为形象,使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获得较深的感受。例如:笔者教小学语文《观潮》一课,利用教具将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壮观天下的雄伟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使人如临其境。而课文中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描写潮的样子及潮的响声尤为精彩: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面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震得颤动起来。在教学中,借助录音让学生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汹涌澎湃的声音;借助投影录像,让学生感受潮来时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
㈢引趣导入。
教师采取各种引趣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从而愉快、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人格。引趣的导入方法很多,既可以是教师幽默诙谐的语言激情引趣,又可以是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激情引趣,还可以利用音乐、故事、成语、诗词、典故、游戏等引趣。
音乐导入法。
不记得是那一位名人说过:没有音乐,就没有人生。作为教师利用音乐歌谣导入,效果不错。如歌曲《过雪山草地》导入王愿坚《七根火柴》,用歌曲《回延安》或《延安颂》导入贺敬之《回延安》,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导入《孔雀东南飞》。再如教师从歌曲《南泥湾》开始,巧妙运用音乐导入,让优美的旋律流入课堂,正式讲授《记一辆纺车》。
成语典故导入法。
成语典故言约意丰,生命力强,有些成语典故就出自选入课文的文言文。学习这类课文,可以从成语导入。如由《世外桃源》导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扑朔迷离”导入《木兰诗》,由“刮目相看”导入《孙权劝学》,由《讳疾忌医》导入《扁鹊见蔡桓公》等。教师也可以从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华罗庚《统筹方法》,可从“田忌赛马”的故事导入;学习蒲松龄《狼》,因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教师可用生动简洁的语言讲述课文内容,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而且能降低学习文言文的难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艺术
下一篇:语文课堂导入方法例谈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