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作业设计

设计作业技能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2011-02-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之所以总是走不出“耗时多,效果差”的怪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们沿袭了传统语文教学的陈旧观念,把语文教学的关注、聚焦,定位在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把握上,忽视或淡化了对学生学会学习的培养和学习潜能的开发。
  学习语文和做其他事一样,都得遵循规律。一句话,学生语文能力不是讲出来的,不是分析出来的,而是在积累、迁移、训练的过程中感悟出来的。如何积累感悟?我认为,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去读、去背外,还应该把这种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的积累意识延伸到课外。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作业的布置存在着两种倾向。第一,认为作业无所谓,采取不布置作业或随意布置一些作业的方式。第二,把大量的机械抄写的作业布置给学生,限制了学生积极能动性的发挥。这样,学生往往被动地去完成老师的作业,收到什么效果、收到多大的效果不可而知。针对以上情况,我认为,对作业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语文作业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它和课前预习、课内学习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双休日作业是对一周课堂作业的补充和延伸,应围绕整体性这一原则来设计。
  二、目的性原则
  每项作业的设计都应有其目的性、针对性,它是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服务的,切忌教师的随心所欲――几课到几课的字词抄写多少遍,抄写第几课的第几段,做第几页到第几页的练习册等,或者放任自流。
  三、读写结合的原则
  读是写的积累,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写是读的反映,是读的巩固和发展。因此,在作业的设计中,应把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的“序”包括两方面:一是循知识系统的“序”;一是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序”。“渐进”一是指量的逐渐增加,二是指质的不断提高。布置的作业,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设计。这样,才能使学生顺利地完成。否则,将给他们作业带来困难,对学习失去兴趣,影响作业的质量。

  根据以上原则,我认为,作业的内容应包含以下几项。
  一、读美文(古诗文)诵
  所谓“美文(古诗文)诵读”,就是把一段(篇)优美的文章(一两首古诗文)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去读、去背、去感悟。通过感悟,把别人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比如,冬天来临了,我把描写冬天的美文印发给同学们,“冬的严妆,现在也开始。许多树木已经脱叶,许多鸟儿也躲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大地进了休息的‘冬眠’时期。”(《茅盾全集》)“冬天的田野,显得特别空旷,辽阔。东北风在田野里一无阻挡地呼啸着。……”(李准:《李双双小传》)“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等。春天到了,我就把描写春天的优美语段和古诗文送给同学们,“春雨如丝,从空中降落,雨条是那么细,雨帘是那么密,渐渐地给大地的万物披上了蟬翼般的白沙。……”
  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的描写,景物的描写,物件的描写,精彩的开头、结尾等,都分门别类地在几个星期内集中出现,达到积累的目的。
  二、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在内容和数量上都受到局限,一个学期的语文阅读,光靠教材上的二十多篇课文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需求,这就需要大量的课外文章来补充。“课外阅读”这一作业的设计,就是基于这一目的。所以,在每个双休日,每个同学至少要阅读两篇文章,并把文中的优美句段摘抄下来,进行诵读。阅读内容给学生划定大的范围,让学生自己去选择篇目。比如,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就让学生去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学完《三顾茅庐》就可以读《三国演义》。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量,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三、习作练习
  结合一周学习的重点,安排习作练习的内容,使学生从课本上学到的方法,从“美文(古诗文)诵读”、“课外阅读”中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以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让学生阅读中内化的知识,通过反复的写作实践得到巩固和检验。习作练习可以是片断,可以是篇章。比如,可设计“学习第一课按方位顺序介绍事物的方法,介绍一下自己的家;让学生续写童话故事;设计了习作练习:“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到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时,你眼中的校园是什么样的?以‘我眼中的校园为题’学习介绍人物的方法,写一篇作文”。这样就把学和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
  “美文(古诗文)诵读”、“课外阅读”是积累,是为写打基础;“习作练习”是目的,是“积累”的体现。只有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只有长期坚持,才能使学生的读写能力不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