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美术烟花教案反思
大班美术教案大班美术烟花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设计思路,活动目标,活动重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活动反思等内容,尝试表现仰面人的形态并合理安排画面,体验看烟花的快乐以及过节时的愉快氛围,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美术活动课,快来看看烟花教案吧。
设计思路:
幼儿通过绘画来表达表现人们欢度节日的愉快氛围,让幼儿在节日的愉快氛围中用自己的笔触表现生活,记录生活中的美。此次活动《烟花》。意在通过中国传统节日放烟花的习俗,表现烟花灿烂辉煌的瞬间。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
活动目标:
1、尝试表现仰面人的形态并合理安排画面。
2、体验看烟花的快乐以及过节时的愉快氛围。
3、认识烟花,知道烟花是新年和庆祝活动上燃放的。
4、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活动重难点:
画面合理布局以及表现仰面人的形态。
活动准备:
1、Ppt课件:烟花 。
2、人手一只记号笔、蜡笔、纸、教师的范例。
活动过程:
一、回忆经验,引起兴趣
“我们中国有着许多的传统节日,比如:中秋节、国庆节、春节等等。我们也有许多庆祝节日的方式,我们来看一看这是什么?”
小结:我们都很喜欢过节,过节真热闹,美丽的烟花太漂亮了!
二、观察比较、了解特征
1、认识仰面人(出示正面人和仰面人各一幅)
一起看烟花。美丽的烟花放得很高很高,你觉得这两个小朋友谁能看得到烟花?
小结:原来我们要把头仰起来,仰得高高的才容易看得到美丽的烟花。我们把脑袋仰得很高的小人叫做仰面人。我们一起来学一学仰面人的动作。
2、对比观察、了解特征
正面人和仰面人的脸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小结:正面人的脸和仰面人的脸是上下颠倒的,所以我们在画仰面人的时候也要把画画的顺序颠倒一下。正面人的脸是从上往下画的(从头发开始往下画),而仰面人的脸要从下往上画(是从头发开始往上画)。
三、欣赏烟花
1、课件演示,初步了解烟花的基本形状。
这是什么?(烟花)
烟花象什么?都有些什么颜色?
(丰富词汇:五颜六色,彩色的)
2、烟花真漂亮,你们想放烟花吗?
今天我们用蜡笔来放烟花好吗?
四、教师示范,个别幼儿操作尝试。
(1)先定好画小人的位置,找到纸的最中间的位置画人物的脑袋。
(1)画仰面人时,教师画脸的轮廓,个别幼儿尝试添画五官。(脑袋圆圆画中间,头发黑黑占一半,再画眼睛和鼻子,嘴巴弯弯像座桥,别忘耳朵在两边。)
(2)引导语:小人画好了,我们还能在身边增加一些装饰,你看,小区里还有绿化带呢!
(3)引导语:我们看到的烟花可漂亮啦!美丽的烟花放得又大有高,还五颜六色呢!
五、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创作要求:
1、思考画面安排,主体明显(小人画得大一些,特别是脑袋要画的大一些)。
2、仰面人的五官从下往上画,注意不要把纸倒过来画。
指导语:“学画仰面人倒过来的脸,才是我们今天学到的新本领,XXX把纸倒过来画正面人的脸,看来没有学会今天的本领哦!XXX已经学会画仰面人的脸了,我真高兴呀!那么你们学会了吗,都快点试一试。”
3、烟花有的大,有的小,颜色都很鲜艳哦!
六、引导评价
1、幼儿画面安排是否合理。
2、仰面人的五官形态是否正确、布局是否合理。
结束活动:
1、讲评,表扬大胆选用不同颜色作画以及画面饱满的幼。
2、我们用蜡笔放了这么多的烟花,大家一起来看烟花吧!
活动延伸: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放烟花。
活动反思:
活动中孩子都表现极大的兴趣,孩子通过稚嫩的双眼和充满了幻想的心灵来唤起美,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他们主观的心灵世界,而不是我们看到的客观实在,烟花绽放了孩子的灵感。孩子有“画语权”。美术是孩子生命中所不可缺少的,我们老师不能因为无知或忽视而剥夺了孩子在这个时期的表达权利。孩子的作品往往表达了许多意向和情感,那些线条和色彩,有了象征内心世界的特别意义,如果老师注意倾听孩子的“心灵画语”,那么你就开启了孩子艺术殿堂的大门。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不断探索、向其他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美术教学能力。让一股股“活”水注入到艺术这个神圣殿堂中来,让艺术丰富孩子们的生活,充实孩子们的生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