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声音叮叮当教案反思
小班科学教案这是小班科学声音叮叮当教案反思,是优秀的小班科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活动目标:
1、感知日常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声音,尝试分辨一些不同的声音。
2、知道耳朵能听声音,要保护好耳朵。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叮叮当》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小动物头饰。
2、空铁罐每人一个,石块、沙子、米粒或者用黄豆、树叶若干。
3、小铃一个。
活动过程:
一、探索活动,感知声音。
1、玩铁罐。
师:小朋友,你们看,今天我们班级里来了许多铁罐娃娃,你们愿意和他们交朋友做游戏吗?每人抱一个铁罐娃娃和他一起玩一玩。
2、教师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式玩铁罐。
二、交流讨论,了解声音。
1、讨论自己的探索过程。
师:刚才你是怎么和铁罐娃娃玩的?(有的单手摇、有的双手晃动、有的放在桌上、地上滚动、还有的用脚踢……)
2、了解声音。
师:你在玩铁罐的时候,发出了什么?或者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3、听辩声音。
⑴老师选出分别装着石块、沙子、米粒的铁罐。
师:在摇动时,他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不一样)
⑵老师依次摇动铁罐,让幼儿听辩。
师:他发出了什么样的声音?引导幼儿用哐啷哐啷来描述石块发出的声音,用滴沥滴沥描述米粒发出的声音,用沙啦沙啦描述沙子发出的声音同时依次让幼儿猜猜看铁罐里装的是什么,并出示给幼儿看?
⑶教师小结。
师:原来不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⑷摇动装着树叶的铁罐。
师:你听到了什么?(什么都没有听到)铁罐了有么有东西?(没有)教师打开铁罐,出示树叶,铁罐里装的什么?那为什么刚才你什么都没有听到呢?
⑸教师小结。
师:有的会发出很响的声音,有的东西发出的声音很轻,有时几乎听不到。
三、知道耳朵能听声音。
师:你们用什么来听声音的?(耳朵)老师摇动装沙子的铁罐,请幼儿捂上耳朵听一听。师:沙啦沙啦的声音听得清楚吗?(不清楚)
四、游戏:谁的耳朵灵。
⑴师:森林里的??小动物要开音乐会,想请我们班耳朵最最灵的小朋友参加,你们想不想去?(想)
小动物:小朋友,请你们戴好头饰,蒙住眼睛,竖起小耳朵。
⑵老师帮助小朋友戴好头饰。
师:我们可以学哪个小动物走路?(小猫)怎么样走?(轻轻地)为什么要轻轻地走路?(脚步声音太响了,我们的耳朵会听不到小铃的声音,会走错路的)
⑶教师小结,引导幼儿要保护耳朵。
师:声音太响,我们的耳朵会不灵的,那能不能大声的说话?(不能)
⑷准备出发。幼儿仔细的听,轻轻地听着小铃的声音到森林里。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适合幼儿年龄特点,让幼儿明白了耳朵能听声音,要保护好耳朵。活动中,每一名幼儿都表现的积极,能充分与老师互动,在分享交流环节、在体验游戏环节、在讨论等环节,教师积极鼓励幼儿参与各种活动并及时给予表扬,保证了每一名幼儿都能快乐地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不足之处:有几个幼儿不够大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是太强,还需在今后的活动中加强锻炼。
相关文章
《小班科学教案:镜子里的我》:小班科学活动镜子里的我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反思,活动过程等内容,初步了解镜子的用途,知道镜子能照出人或物体。通过照镜子和参与照镜子游戏,感知镜子中的我,了解镜子的基本特征。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小班科学活动课,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科学镜子里的我教案吧。
《小班科学:好吃的水果》:小班科学活动好吃的水果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体验和同伴一起分享食物的快乐,感知水果的明显特征。尝试自己动手剥果皮,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小班科学活动课,快来看看小班科学好吃的水果教案吧。
《小班科学教案:怎样使听到的声音变大》:小班科学活动怎样使听到的声音变大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大胆实践,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幼儿归纳思维,通过比较,了解声音在固体和空气的传播是不一样的,固体比空气更能传播声音。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小班科学活动课,快来看看小班科学怎样使听到的声音变大教案吧。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