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美术活动教案:《玩球的人》教案(附教学反思)

小班美术教案
首页 > 教师 > 幼儿教育/2019-06-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小班美术活动《玩球的人》教案(附教学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设计,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感知图画的色彩和形象美,理解画面内容,并能对画面进行简单的描述,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小班美术活动课,快来看看《玩球的人》教案吧。


   活动设计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培养幼儿欣赏能力的教育活动,尤其是引导幼儿欣赏名画家的作品,可以让幼儿从小就接触经典,与大师直接对话,这样儿童发展的起点高了,眼界开阔了,对美的知觉和选择也更敏感了,同时也有益于发展儿童性情、情感、自信和语言。《玩球的人》是法国着名画家卢梭的作品,这是一幅具象性作品,画面色调明快、主题鲜明、内容简单,适合小班幼儿欣赏。

  活动目标
  1、感知图画的色彩和形象美。
  2、理解画面内容,并能对画面进行简单的描述。
  3、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1、名画《玩球的人》。
  2、视频转换仪、电视机。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受画面。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画。请你仔细看,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
  幼1:我看到球了。
  幼2;我看到了人。
  幼3:树。
  幼4:有很多很多树。
  幼5:树叶黄了
  幼6:有的变红了。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树叶有的绿绿的、有的变黄了,有的变红了,绿的、红的、黄的,和在一起真漂亮。
  (在这里,老师并不直接提出“画上远处有什么”,“近处有什么”之类的问题,而只以“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引入,放手让儿童认真观察,自由讨论。在美术欣赏活动中若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具体,容易限制儿童的观察思路,使他们无法按照自己的已有知识和兴趣点,从不同角度和不同视点对作品进行独立自由的观察。)

  二、进一步观察画面,感知画面色彩美、形象美。
  师:你感觉画中的事情发生在白天还是晚上?
  幼:晚上。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幼:我知道的。
  幼:我觉得是白天,因为我看到了天上的云。
  师:蓝蓝的天上飘着白白的云,天气真好呀!画中的人在做什么呀?
  幼:在跳舞。
  幼:不是跳舞,是在玩球。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幼:那边有球(孩子指着球说)。
  师:他们是怎么玩球的?
  幼:他的手是这样的,脚在这样!(孩子边说边模仿画中的动作)
  师:那我们一起来学学他们玩球的动作吧。
  (幼儿自由模仿画中人的动作。)
  (此环节的重点是让幼儿进一步感知画面色彩美、形象美。孩子的观察往往是片面的,点的观察,而老师的引导则是提升,它让幼儿能更深层次的挖掘画面的内涵,这也就是教育的目的所在,教育的价值所在。小班孩子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认识依赖于行动,所以在让孩子感受画面的形象美的时候,我设计了通觉得方法,让幼儿通过模仿画面中人物的姿态、动作来,体验运动带来的快乐情绪,感受感受作者描绘的蓬勃向上的朝气,同时它也符合动静结合的原则,能满足小班幼儿的身理需求。)

  三、教师与幼儿一起分享自己的感受。
  师:这群人玩球玩得开心吗?
  幼:开心。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幼:他们在笑。
  师:真的哦,他们都笑眯眯的。
  这幅画的名字呀叫《玩球的人》,它是一个叫卢梭的外国画家画的,他画的是在一个晴朗的秋天,一群人在枫树林里玩球,他们玩得真开心。
  (幼儿对作品的命名往往能够反映他们对作品的总的感觉,但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这可能有点难度,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情感上的引导,共容易激起孩子的共鸣,所以这里教师把重点放在分享看画的感受上。)

  活动反思
  说到幼儿园美术活动,通常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绘画活动,而美术欣赏活动往往是我们所忽略的。这学期我们小班组换了一套新教材,它的每个主题中都有美术欣赏的活动,这也给了我们尝试美术欣赏活动的一个平台。小班孩子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所以我选择了亨利卢梭的《玩球的人》这一幅画来欣赏。在组织这一活动时,因为孩子是刚刚接触美术欣赏活动,所以老师结合发散性问题和具象问题,尽可能多的鼓励和引导孩子细心观察,大胆想象、勇敢表达。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唯一、绝对的正确答案几乎是不存在的,这也为儿童提供了可以充分自由地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但对美术作品的解释也不能是完全的“什么都是”和“怎么都行”,它毕竟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特别是对于写实性的作品来说,人们对画面所描绘事物的识别,对作品情感表现倾向的判定,也总是大致相当的。所以,教师在允许幼儿有自己不同的感觉的同时,又鼓励孩子发表各自的不同见解,使他们通过讨论和争辨,得出相对更合理的结论。讨论的目的只在引导和提升,而不是硬性说服,更不是压制不同意见,使儿童丧失自信,只迷信权威,不敢再大胆表述自己的看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