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想去看看》片断赏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事情,变“要我学”成为“我要学”。所以在我的语文课上,我一直非常注意保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多想去看看》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这种想去北京的迫切心情,不仅这个山村孩子有,我的孩子们也有。如何将这种心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我决定从课题做文章,抓住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学文——激情。

  片段一:
  课始,在板书课题之前我问学生:“你有没有非常想去的地方?”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有。”
  师:“是什么地方?”
  生1:“想去看海。”
  生2:“想去北京看看。”
  师:“为什么呢?”
  生:“都说北京很好。”(对于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学生并不理解,所以就用“很好”来表达。)
  师:“你想去北京看什么?”
  生:“看天安门”、“看故宫”、“看人民英雄纪念碑。”
  师:“有个山里孩子,他也想去北京看看,他想去北京看什么呢?读读课文,你们就知道了。”
  本打算板书课题后,让学生看课题之后自己提问题,但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过渡到了课题上来,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也是训练学生质疑能力的一种方式,循序渐进,方能达到训练的目的。

  片段二:
  师:“在读文的过程中,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生:“壮观是什么意思?”
  师:“就是气势雄伟的意思。”
  但孩子们听了之后,还是非常茫然,一脸不解的样子。“什么是气势雄伟呀?”又一个孩子提出来。对呀,对他们来说我的这种解释只会让他们更加困惑。所以我立马从网上搜了一段天安门广场升旗的情景让孩子们看了一下,当孩子们感受到升旗仪式庄严、肃穆氛围的同时,也理解了“壮观”一词。影像资料比讲解更生动形象,学生易吸收消化。在看完视频资料之后,有的孩子说:“我也想去看看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有几个孩子也附和着。我因势利导,话题又转到课题上,让孩子们再来读一读,看有什么新的收获?这次学生抓住了“多想”两个字,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同时也对山里孩子看升旗仪式的迫切心情充分体会到了,再来指导朗读就轻松的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