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16单元中的课文。课文讲的是一群可爱的小动物比脚印的事,全文共有六句话。讲的是在一个雪花飘飞的日子里,小马、小鸭、小鸡、小狗来到雪地里。他们观赏着各自留在雪地上的脚印,小鸡的脚印像一片片竹叶;小狗的脚印像一朵朵梅花;小鸭的脚印像一片片枫叶;小马的脚印像弯弯的月牙。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这间对话的过程。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用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认识课文的14个生字。
   3、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鸟、小鸡、小鸭四种动物脚趾的不同及青蛙冬眠的特性。
  教学教程:

  一、设情境,揭示课题。
    歌曲导入。(欣赏《可爱的动物》,学生可随着音乐声,自由做动作)
    师:冬天到了,下了一场雪,有些可爱的小动物不怕冷,纷纷来到了雪地上当起小画家。(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他们画的画是什么样的?读了课文,你们就明白了。
  点评:【导语的语言亲切而又简单,一开始就让学生随着音乐进入一个“有声有色”的动物乐园中学习。使学生不仅能明白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层层递进,引导初读。
   1、自读课文:请小朋友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课文一共有六句话,请小朋友们按顺序读每一句话,再想想它的意思。
   3、检查初读效果:
    (1)通过读课文,你知道雪地上的小动物都画了什么?(引导学生用“小鸡画了────────”等句式说话。
      根据回答,贴出(小鸟、竹叶、小狗、梅花、小鸭、枫叶、小马、月牙)的图片。
    (2)你能把刚才四位小朋友说的话在课文中找出来吗?
   4、师:这些小动物画的画为什么会不同?我们一句一句来读,好吗?
  点评:【学生通过两次不同要求的读,对诗歌有了一个整体感知。接着让学生用“小鸡画──────── ”的句式,说清课文大意,把感知课文与听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创设情境,读好课文。
   1、指导读第一句话。
    (1)指名读第一句。
      (出示本课插图)
    (2)第二个“下雪啦”后面为什么用感叹号?
    (3)指导读:你能同学们惊喜兴奋的心情,用朗读告诉大家吗?(指名读,自由读。)
   2、指导读第二句。
    (1)指名读第二句。
    (2)理解“小画家”指谁?
       请同学到台上按顺序指出动物图片上的动物名称。
    (3)指导读句子:你能把感受到的情景用朗读告诉大家吗?(指名读、齐读)
   3.指导读第三句。
    (1)自由读第三句,边读边想想每种动物画了什么。
    (2)指名读
    (3)指导读
      ①他们画了什么?你们见过竹叶、梅花、枫叶和月牙吗?谁能画给大家看一看。
       请四名同学到黑板前画,跟小动物画的比一比。
      ②感悟句子:这些小动物还能画别的吗?
       (学生说:不能,因为它们的脚趾各不相同,一种脚趾只能印一种脚印)。
      ③反复朗读句子。
   4.指导朗读第四句。
    (1)自由读第四句。
    (2)指名读第四句。
   5.指导读第五、六句。
    (1)自由读
    (2)感悟句子:在寒冷的冬天小动物们都不怕冷,跑到雪地上来玩。青蛙为什么在洞里睡觉呢?
    (3)反复读句子
   6.齐读课文。
  点评:【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一年级学生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所以借助图片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在按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入阅读。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课文。】
  四、复述课文
    在情境中背诵。
    教师提示:你们能看着图来给大家介绍雪地里的小画家是怎样画画的吗?
  点评:【背诵、复述是读书内化的重要过程。本课设计不提背诵两字,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背诵,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重构语言模式。】
  五、识字训练
   (1)小组内合作识字:这篇课文中的生字,大家能不能自己学会记住它们?小组同学合作学习,哪个字你记住了,就把好办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
   (2)交流识字:你记住了哪些字?说说你是怎么记住的?
  点评:【学生互相交流,能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共同识字。教师适时补充。】
  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