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教学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小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gɑn);不同的部分,即四个字的偏旁部首,每一个偏旁部首表示一个意思,即标义部分。四个字的音调还不同。然后再经过师生共同分析:“竿”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边是竹字头,下边是一个“干”字,合起来念竿gān),是竹竿的竿,所以是竹字头;“杆”字,由左右两部分组成,左边是木字旁,右边是一个“干”字,合起来念杆gān),是木杆的杆,所以是木字旁;“赶”字,是半包围结构,左边走字包围“干”字,合起来念赶gǎn),是赶走的,所以是走字旁;“肝”字,由左右两部分组成,左边是“月”肉旁,右边是“干”字,合起来念肝gān),是肝脏的肝,所以是“月”肉旁。然后,还要给学生指出:“竿”是上形下声;“杆”“肝”是左形右声;“赶”是外形内声,使学生认识形与声组合的不同形式。儿童经过观察与思考,将字的形和义联系起来理解字义,不易混淆。由于学生基本建立起汉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还能较快地辨认错别字,不仅有利于记忆生字,而且还会减少错别字。经过多次这样的学习,经过多次分析、比较、概括,使知识类化和系统化,概括出“基本字(声符)标音,偏旁部首(义符)标义”的形声字构字规律。即给儿童建立起形声字的认知结构。儿童对形声字分析多了,就会从个别中认识一般(规律),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这就是由个别到一般、由感知到理解的认知过程。凡有共同点而能归为一类的字,认读时就要由个别到一般;从个别中归纳出一般特点或规律;这个过程也就是儿童掌握形声字的学习方法、形成识字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经过儿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的思维过程,儿童的认识能力会进一步提高。

从个别到一般,从感知到理解的认知,还只完成了一半认知过程;认知要深化,还必须完成从一般到个别、从理解到运用的过程。如上例儿童在理解和掌握形声字规律的基础上,以汉字规律为指导去认识生字,如再学习一组新时,学生就会主动地分析、理解这一组字的音、形、义及形与义之间的联系,学会一组生字。这个过程也是儿童运用形声字规律、运用识字方法、巩固识字能力、发展智力的过程。正如刘勰所讲:“操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与“千剑”是反复认知个别的过程,而“知音”“器”就是找到了一般规律;只有掌握了一般规律,才能更好地认知个别,才能“举一反三”。从学习过程来看,教学遵循了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的认知过程。学生真正理解汉字规律的过程,是使儿童(主体)去理解依据汉字规律编写的识字教材(客体),使汉字的知识结构内化为他们的知识。这个阶段主要经过儿童的演绎、推理的思维过程。所以说,集中识字并不是单一地运用演绎法进行的,而是归纳法与演绎法结合运用的。

如果儿童较早地理解和掌握了汉字构字规律,不仅在识字过程中学得快,而且记得牢。因为识字过程和思维过程是统一的,儿童对字的音、形、义都进行了分析、比较,尤其对字的音、形、义是联系起来理解的,在感知中增强了理解因素,在以形象为主的认知中,增加抽象、概括的成分,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感知和记忆的效果。儿童不但掌握了识字方法,提高了识字能力,而且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助于儿童的思维较快地从具体形象阶段向抽象概括阶段过渡。

分散识字教学在使儿童掌握规律性知识方面,虽然不像集中归类识字那么明显,但是分散识字过程中教师比较重视教给学生掌握汉字规律和识字方法。教学过程也符合“个别→一般→个别”的做法。斯霞老师曾说过:“在识字教学中,对于利用汉字的规律、特点的问题,集中与分散两种识字方法也有所不同。在分散识字中,教师是随着教一个一个的字而把汉字规律逐步教给儿童的。如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