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设计(第2课时)小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师:现在,一二组的小朋友读写妈妈的句子,三四组的小朋友读写小燕子的句子。要读出他们高兴的心情。(小组轮读。)

【设计意图】“三叠式”是文学作品典型的结构方式之一,即一件事情要经过三次反复才能完成,或者说通过三个类同的情节单元来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就是。此结构为民间文学所乐用,其原因之一是类同的情节更易于口耳相传。儿童文学也大量采用这种结构,相似的故事情节大大降低了儿童的阅读难度。包括本课文在内的很多小学低年级课文的结构就是“三叠式”。如何在类同的后两个情节中选取教学内容是此类结构课文教学设计要优先考虑的重要问题。“三叠式”不是完全、机械的重复,而是在反复中求变化。所以,教学后两个情节应在“变化”处寻找和确定教学内容。教“第二次发现”,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小燕子这一次发现与第一发现的不同,领会其更加高兴的心情,这就是本情节的“变化”所在。领会这两点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至于语言形式,这个情节与第一个情节的主要不同是“又”和“再”的运用,考虑到这两个虚词对于领会小燕子的心情作用不大,而且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学生早已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习得,不教学生也已经基本能够意会和运用,花费时间教,效益并不高,故舍弃不教。此外,不教的原因还有,三个情节的教学应突出重点,不能平均使用力气。比较三个情节,第一个情节首次出现当然是教学重点,第二次发现的“变化”不是最大,不应是教学重点,教学内容就相应减少,教学过程也相对简略。

3.学习“第三次发现”:体会“点头”,揣摩“仔细”。

师:知道了小燕子有了新的发现,妈妈这样说──燕子妈妈点点头,说:“很好。可是,你能不能再去仔细看看,它们还有什么不一样?”

师:谁原意当回燕子妈妈,来读一这句话?(指名读)

师:请问,你“点点头”表示什么意思呢?(预设:觉得小燕子说得对、说得好,表扬小燕子……)

师:得到妈妈的表扬,小燕子又去了,回来说──小燕子又去了,回来高兴地说:“妈妈,妈妈,我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师:哪位小燕子来读这句话?(指名读)

师:连冬瓜皮上细细的毛、茄子柄上小小的刺,小燕子都发现了。猜猜看,这一次,小燕子去了一定是怎么看的?联系刚才燕子妈妈对小燕子说的话猜一猜吧。(预设:仔细看。)

师:什么样的看才叫做仔细看呢?同桌之间说一说吧。

师:哪位小燕子把你这一次是怎么看的演一演?生演。表演过程中,若需要应适当引导。

师:看到了吧,小燕子是睁大眼睛看,看了很久,来来回回地看,反复地看。这就叫仔细地看。因为看得仔细,所以,冬瓜皮上的细毛哪,茄子柄上的小刺呀,小燕子都看得清清楚楚了。难怪小燕子会那么高兴。    

大家一起高兴地读──小燕子又去了,回来高兴地说:“……有小刺!”

【设计意图】“点点头”是这个情节中的新“变化”,通过领会其内涵可以体会到燕子妈妈的心情。但这个环节不把领会小燕子和燕子妈妈一次比一次高兴的心情作为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因为通过第二个情节的教学,学生实际上已经领会到小燕子和妈妈一次比一次高兴的心情,不把它继续作为教学重点,学生也能自然领会其高兴程度的不断加深。这个环节的重点是词语“仔细”的教学,因为小燕子的“第三次发现”就得益于“仔细”,这是这个情节之于前两个情节的最大“变化”。

三个情节的教学,主要策略还是延续复习环节中的游戏化,但二者具体做法不同。这几个环节的做法是还原故事情境,让学生转换角色,进入情境体会小燕子和燕子妈妈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并相机进行理解词语、积累词语的训练。这种手段其实也是游戏化的手段,如,这个环节中,通过想象、表演学习“仔细”,直观性强,游戏化程度高,能为低年级学生所喜闻乐见。

4.总结三次发现:感悟进步,品味“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