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读”的启示小学语文-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
2001年秋季开始在实验区使用的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其中的助学系统面貌一新。在低年级有一个较大的变化,就是题目呈现方式的改变——以“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认”等题标提出学习任务。这一细微的变动,绝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或是形式的改变,而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育理念的变化,反映了新世纪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它是课程改革目标在教材中的具体化,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教师的教学行为以新的启示。
启示之一:面向全体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我会读”,提示的是最低标准的学习任务,是所有学生都能达到的目标。其学习任务明确指向每一位学习者,面向每一位学生,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接受教育是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权利,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权利,而不应放弃一位学生。
这次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课程功能的变化,它打破了传统的基于精英教育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是关注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说,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我们要由面向少数转向面向全体,不能局限于对少数所谓好学生的关注和培养,要在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可能的前提下,让每位学生看到自己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让他们都体验到“我会读”“我会写”的快乐,使每位学生都获得各项语文能力的持续发展。要尊重和赏识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学会,牢固树立“我能行”的信念,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启示之二:运用“成功期待”,有效激发学习动机。
“我会读”,充盈着老师的信任,同学的信任,以及每一位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自信。“我会读”中暗含着的期望,通过教师的言语、态度、表情、行动等,微妙地传递给学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当学生获得这些期望的信息后,便会产生激励反应,更加努力学习,从而对学习产生自我实现预言效应。
“我会读”,启发老师运用成功期待,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支持性成长环境。“你一定能行。”“读得不错,再练一练,肯定能读得更好。”……鼓励的话语,期待的眼神,为每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点燃前进的希望之火,不断激励他们朝着新的目标努力,使他们相信自己:“我能读得更好”,“我一定能学得更好”。
教学活动不仅仅是认知活动,还有情感体验的参与。积极的情感体验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曾经有人回答过这样的问题:在什么情形下学生学得最好?“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更重要的事情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他们学得最好。”如果说智力是学习的硬件,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学习的动力源,学习策略和方法就是学习的软件。“我会读”就是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强调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为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打下基础。
启示之三:培植自信心理,塑造健康人格。
“我会读”,不再板着面孔给学生布置作业,而是把学习任务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充满挑战、富有乐趣的行为,它的背后,是革命性的学生观:学生不再被看作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有着丰富精神世界、有着丰富情感体验、有着丰富创造潜能的个体。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健康的情绪,主动地投入语文学习活动,就会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愉悦,就会不断积蓄自主学习的动力,就会奠定坚固的人生基石——自信的心理品质。
“我会读”,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体验到民主与平等,尊重和信任。“我会读”,关心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充满信心的还是有畏难情绪的?所有这些,都是教师要关注的问题。“我会读”,透过教材呈现方式的转变,引导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引发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转变,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相信自己的力量,使他们不但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充满自信的、热爱生活的人。在他们的心里,播下的“我能学好”“我一定能行”的种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充满信心地面对人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
以人为本,以所有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这就是“我会读”折射出的深刻的课程理念。“我会读”,给老师带来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教育实践中不懈的探索;给儿童带来的是成功的快乐,自信的心理,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生乐于学习,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乐于让伙伴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这是新课程、新教材送给学生最好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