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小学语文-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

 

 顺便说一说目前存在的新课导入的问题,新课的导入只是作为新课学习的开场白,用了不少的时间,往往停留于浅层次的水平状态。新课的导入设计,应该体现一定的深度,不仅仅停留于激发兴趣的层面上,导入的最终目的,是要创造一种理解文本的情境和契机,为学生创造一个最直接的、最有效的学习文本的通道。

 

 第三个环节:抓住:“棉花姑娘说:‘请你帮我捉害虫吧’”这一句话,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

 

 读出棉花姑娘的不同语气,既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怎么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这节课有两点启示:一是老师的示范朗读,这是低年级指导学生朗读常用的方法,课程改革以来老师的范读被束之高阁;二是抓住关键性的词语,如比较“盼望”与“希望”的不同,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现棉花姑娘的不同心情。

 

熊老师这一节课,还有两点特别值得一提:一是每次学生进行某一项学习活动之前,学习要求提得十分明确,程度恰当。如,翻开课本,自读课文之前提出: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边读边圈画;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时,提出:要注意听,看看能够听出哪些问题;理解课文内容时,提出:“棉花姑娘得了什么病?都请了哪些医生来给她治病?”并要求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引导学生读出棉花姑娘的语气,提出:棉花姑娘的心情是怎样的?找出课文中哪一句话,再读一读等等。

 

二是面向全体学生,课堂中给每一位学生有交流、展示的机会,把话语权交给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几个学生的话语霸权,这一点在公开课上是难能可贵的。如在检查学生识字情况时,采取了开火车读、男女生对读、齐读等形式,了解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同时能够尊重学生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并适时、适度地给予引导,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如一个学生说棉花姑娘得的是心脏病,老师并没有武断地加以否认,而是巧妙地告诉学生:是的,棉花姑娘长了这种虫子,就如同人得了心脏病一样致命。

 

结合熊老师的课,我还有两点思考:

 

第一,关于在课堂上让学生动动笔。

 

这节课有意识地没有安排写字的环节,主要是防止低年级的生字书写,变成课文后面田字格中的生字每堂课写几个、分散来写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这节课是把读出语气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把时间用在指导、训练朗读上。因为一节课只有40分钟,教学的容量有限,不可能什么都要照顾到。拟在第二课时安排了重点指导“雪”字和本课6个生字的书写练习。如果低年段课后需要书写的生字较多,可以分散书写,并提倡书写词语。当然课堂上的动笔,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写字、小练笔、动笔做练习等,读书过程的圈、点、勾、画也属于动笔所以熊老师在布置学生思考“棉花姑娘得了什么病?都请了哪些医生来给她治病?”这一统领全文的问题,并要求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这一学习环节时,如果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动笔圈画的习惯了,这时候可以明确要求动笔圈画;如果还没有,可以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圈、点、勾、画的方法。

 

第二,关于课堂中老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发问。

 

目前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老师的问题过多和学生无疑而问的现象。老师在课堂上“满堂问”,学生“满堂接”,老师不把话说完、只说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好像还比较流行。这种典型的课堂作秀的做法,我个人是比较反感、也是反对的。希望这种做法能够引起语文老师的反思,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老师的问题不易太多,设计的问题能够统领全文,特别要重视利用课文后面的思考题;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难易程度要合适,要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提出的问题要求一定要清楚、明确,学生一听就知道老师提问的目的是什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