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一年级课本
二是面向全体学生,课堂中给每一位学生有交流、展示的机会,把话语权交给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几个学生的话语霸权,这一点在公开课上是难能可贵的。如在检查学生识字情况时,采取了开火车读、男女生对读、齐读等形式,了解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同时能够尊重学生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并适时、适度地给予引导,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如一个学生说棉花姑娘得的是心脏病,老师并没有武断地加以否认,而是巧妙地告诉学生:是的,棉花姑娘长了这种虫子,就如同人得了心脏病一样致命。
结合熊老师的课,我还有两点思考:
第一,关于在课堂上让学生动动笔。
这节课有意识地没有安排写字的环节,主要是防止低年级的生字书写,变成课文后面田字格中的生字每堂课写几个、分散来写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这节课是把读出语气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把时间用在指导、训练朗读上。因为一节课只有40分钟,教学的容量有限,不可能什么都要照顾到。拟在第二课时安排了重点指导“雪”字和本课6个生字的书写练习。如果低年段课后需要书写的生字较多,可以分散书写,并提倡书写词语。当然课堂上的动笔,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写字、小练笔、动笔做练习等,读书过程的圈、点、勾、画也属于动笔,所以熊老师在布置学生思考“棉花姑娘得了什么病?都请了哪些医生来给她治病?”这一统领全文的问题,并要求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这一学习环节时,如果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动笔圈画的习惯了,这时候可以明确要求动笔圈画;如果还没有,可以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圈、点、勾、画的方法。
第二,关于课堂中老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发问。
目前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老师的问题过多和学生无疑而问的现象。老师在课堂上“满堂问”,学生“满堂接”,老师不把话说完、只说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好像还比较流行。这种典型的课堂作秀的做法,我个人是比较反感、也是反对的。希望这种做法能够引起语文老师的反思,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老师的问题不易太多,设计的问题能够统领全文,特别要重视利用课文后面的思考题;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难易程度要合适,要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提出的问题要求一定要清楚、明确,学生一听就知道老师提问的目的是什么。
二是要善于筛选、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哪些问题可以随机解答;哪些问题与老师的预设一致,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哪些问题是老师在预设中没有考虑到、课堂上生成的问题。预设时已经考虑到的问题,老师已经设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一些老师在预设中没有考虑到的、课堂上生成的问题,需要老师灵活应对,不能置之不理。
三是要善于甄别学生的发问,学生举手如林有疑问,是他们真的不懂,还是为了迎合老师的需要;而学生没有疑问并不意味着学生都懂了,预设中的问题可以作为检查学生是否真懂的手段。
可以说,熊宁宁老师是一名比较优秀的教科书编辑,但不一定是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老师。虽然不是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老师,但透过她的课,可以看出这是一节语文的常态课:一是没有拿腔拿调,没有“矫情”;二是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真正把学生的认识、感受放在第一位;三是牢牢把握住科普类题材课文的特点,正确地处理好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的关系,上出了“语文味”。熊老师之所以能够把语文课上得如此轻松,自如地驾驶课堂,也许与她的文化底蕴有关吧。由此我想到了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蝉》中的一句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我们的语文老师,能不能在文化底蕴方面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呢,这将有利于语文教学艺术水平的提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