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案例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一年级课本

 

生:青蛙走路是蹦蹦跳跳的,它还是游泳能手。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老师,我知道蛙泳就是青蛙发明的。

 

师(微笑地):是吗?

 

另一生:不对,是我们学习青蛙游泳时的动作来游泳。

 

(此处的拓展,能激发学生关注自然的兴趣。)

 

师:这节课,我看出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小蝌蚪,想不想当一回小蝌蚪呢?

 

生:想!

 

师:我是《动物报》的小记者,想采访你们,让更多的孩子了解你们,保护你们。你们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吗?

 

1.你们是谁的孩子?

 

2.你们是怎么找到妈妈的?找妈妈时遇到困难了吗?

 

3.你们是怎么变成青蛙的?

 

4.你们变成青蛙后,能给人类带来帮助吗?

 

师:谢谢你们接受我的采访。

 

老师这里有一道题,认真听讲的同学才会做。

 

师:(出示课件)

 

小蝌蚪先长出两条(后腿),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再过几天,(尾巴)变短了,渐渐地,(尾巴)不见了,小蝌蚪长成了(青蛙)。

 

(这段设计活动性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生不知不觉地复习了全文,并进行保护青蛙和蝌蚪的教育。)

 

五、识字、写字教学

 

1.借助图画读课文,自学不认识的字。

 

2.学生在文中圈出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小组互助学习,交流自己认识了什么字,读懂了什么。

 

4.指导初读课文,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5.指导写字。

 

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寻人启事”为载体 ,组织教学
  1. 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上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用课件出示《寻人启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